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国民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髓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骨髓瘤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心衰
  • 1篇心衰竭
  • 1篇伊马替尼
  • 1篇伊马替尼治疗
  • 1篇异常综合征
  • 1篇右心
  • 1篇右心衰
  • 1篇右心衰竭
  • 1篇增生
  • 1篇增生异常综合...
  • 1篇衰竭
  • 1篇髓外
  • 1篇髓外病变
  • 1篇硼替佐米

机构

  • 4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蔡亚云
  • 4篇陈婷
  • 4篇何国民
  • 3篇徐娟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交通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研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来那度胺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
2023年
目的评估多发性骨髓瘤行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化疗的安全性。方法以2022年3月—2023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血液介入科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色球法分组,参考组、化疗组均21例,前者以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为化疗方案,后者则增加来那度胺,需检测生化指标,比较免疫指标,评估安全性。结果化疗后各项生化指标与化疗前相比均下降,且化疗组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改变,其中化疗组CD3^(+)和CD4^(+)(66.45±2.89)%、(39.12±2.08)%高于参考组(62.51±2.34)%、(26.73±2.11)%,CD8^(+)(31.11±2.19)%低于参考组(34.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6、19.163、5.007,P<0.05)。化疗组、参考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的方案并不会增加化疗安全问题,而且能降低骨髓瘤细胞比例,可提升免疫功能,维持高多发性骨髓瘤缓解率。
蔡亚云丁琳琳陈婷何国民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指标来那度胺安全性地塞米松硼替佐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右心衰竭一例
2014年
患者男,70岁,因头昏乏力6年余,加重半月人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目前服用格列吡嗪5mg,2次/d治疗,血糖波动于7.5~8.5mmol/L,患者2006年确诊后曾服用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复方皂矾丸治疗,效果不佳,贫血加重,血红蛋白输血前维持在55—60g/L,间断输血支持治疗,每次输血1.5U,6-8次/年。2011年患者乏力加重,反复查铁蛋白高于1500ng/ml,肝功能异常,脾大,予去铁及保肝治疗。
陈婷何国民徐娟蔡亚云贲海祥钟宜干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右心衰竭
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疗效。方法: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2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以氟马替尼治疗,对照组予以伊马替尼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QT-PCR法检测患者BCR-ABLIS转录水平,进行分子学反应评估,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部分分子学反应(EMR)分别为53.3%和60.0%,高于对照组的21.9%和28.1%,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33.3%和50.0%,高于对照组的9.4%和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皮疹、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早期分子学反应优于伊马替尼,且安全性较好。
徐娟贲海祥丁琳琳蔡亚云陈婷何国民
关键词:伊马替尼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EMD)的临床分子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67例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和97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髓外病变患者。EMD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由溶骨性病变直接延伸的肿瘤(EM-B),而第二组则是骨髓瘤细胞浸润软组织(EM-S)。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来检测治疗结果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整个队列的总生存(OS),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EMD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P=0.03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P=0.04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D组。EM-S组诊断时发生t(4;14)细胞遗传学的比例高于EM-B组(P=0.034)。与EM-B组相比,EM-S组多部位发病概率较高。流式细胞学发现EMD组异常循环浆细胞(abnormal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aCPCs)的比例明显高于非EMD组(P=0.031),病理标本显示髓外病变组活检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骨髓(P=0.019)。Kaplan-Meier曲线显示,非EMD组患者的OS明显高于EMD组(P=0.012)。而EM-S提示更短的OS。结论:部分临床指标(SF、LDH)及分子学特征(aCPCs)可作为EMD发生可能的预警因素。t(4;14)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高的SF水平可能和EM-S发病有关。EMD患者总体OS比非EMD者差,进一步分析得出EM-S预后差于EM-B患者。常规化疗不能用于改善EMD患者预后和克服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新的临床实验必须开展以探索EMD治疗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
陈婷何国民蔡亚云徐娟贲海祥周丹丹丁琳琳宋清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