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海华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道德
  • 1篇动机
  • 1篇一致性
  • 1篇坏事
  • 1篇个人身份
  • 1篇关爱
  • 1篇好人

机构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关涛
  • 2篇康海华

传媒

  • 1篇南开管理评论
  • 1篇外国经济与管...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好人不做坏事”抑或“好人也做坏事”--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双面效应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揭示组织关爱的双面性,本研究首先根据道德边界是否清晰的标准,将组织偏差行为划分为清晰与模糊两种类型,并选取人际冲突、辱虐管理和职场排斥作为模糊性偏差行为的构成效标。然后基于一致性动机理论构建“组织关爱—模糊偏差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用于反映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抑制效应;基于道德平衡动机理论构建“组织关爱—道德证书许可—模糊偏差行为”的间接作用路径,用于解释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促进效应。这两条路径共同构成了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双重作用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发现,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同时存在直接抑制效应和间接促进效应,进一步说明一致性动机与道德平衡动机共存的矛盾心理,是职场中“好人不做坏事”与“好人也做坏事”两种矛盾现象并存的重要原因。
关涛甘莉康海华
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被引量:11
2017年
目前主流的基于行为一致性动机的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登门槛效应,以及违背一致性动机的道德净化效应、道德推脱理论等都无法解释工作场所中同一员工"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道德许可理论源自伦理学,认为人们以前的道德行为是其后续不道德行为的诱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讨了道德许可的概念内涵,然后以员工在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领域的既往善行,如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关爱、见义勇为等作为道德许可的前因,推导出道德许可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包含以道德边界和可观察性为标准而区分的四类偏差行为,并讨论了个人价值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完整的工作场所道德许可发生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对于解释员工"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该框架包含了善行与偏差行为的诸多概念或变量,为后续实证建模提供了便利。
关涛康海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