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生虎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学科
  • 1篇研究范式
  • 1篇知识
  • 1篇时间性
  • 1篇实践向度
  • 1篇双螺旋
  • 1篇双螺旋结构
  • 1篇情本
  • 1篇情本体
  • 1篇自性
  • 1篇问题检视
  • 1篇向度
  • 1篇教育
  • 1篇教育本体
  • 1篇课程
  • 1篇课程知识
  • 1篇检视
  • 1篇教学
  • 1篇教学论
  • 1篇公共性

机构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生虎
  • 4篇张立昌

传媒

  • 3篇中国教育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反思学习研究及其面临的时代课题被引量:4
2020年
反思学习的研究重点在于其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反思学习实现对反思性学习神秘性的"祛魅",注重经验及其转变的过程性和技术性,趋向社会性和实践性。其集中表现在:反思形式从沉思走向实践反思;从个体反思学习走向社会化反思学习;从过去的"反思性"走向外显的、实证的"反思";从对抗、竞争式批判走向理解、诠释;从以往的经验反思学习走向转换的反思学习,即指向反思学习未来等诸多方面。反思学习研究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反思学习如何实现世界观、价值观转化;课堂反思学习如何利用教学翻转走向深度学习;反思学习对于"反思性"的"祛魅",如何防止技术化,实现人文性;实践反思学习的伦理问题亟待研究等。
张生虎张生虎
核心素养的价值、问题与实践向度被引量:2
2017年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对人格的深度探寻,已成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支点,并形成了改革的新动力。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还在继续,并形成理论上的价值合理性,进而意欲在实践上获得行动合理性。讨论的正当性在于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价值与问题共存。核心素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树立教育性人格品质培育的目标,适应教育全球化的要求,实现个体创造性与教学综合化的内在需要。问题是两个基本的矛盾:来源矛盾和实践矛盾。来源矛盾是'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主要包括核心素养内涵的合理性与社会性建构的对立,根本在于事实描述与价值规范的矛盾。实践矛盾是理论同质化和实施操作异质化的矛盾,表现为原则的统一性与将其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和教学环节时的碎片化。解决问题的基本向度是:对于'人'的研究要从认识论转换到存在论,即人是发展的状态,需要合理地区分为不同发展阶段与连贯发展相统一;建设本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形上与形下的张力中确定其基本内涵;核心素养的教学操作应停留于教学设计层面与学科化之前,基本策略呈现去学科性,如统整课程、教学行动化和面向主题式教学等。
张生虎张立昌
论课程知识的属性及其实现被引量:3
2019年
实现课程改革在于转变知识观。如何转变课程知识观,通常表现为对知识类型的选择。此分类与选择导致课程知识的不确定或暂时性特征,影响教育之“人”的片面性。故从内部分析课程知识的性质为第一要务。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它性与自性。其中,课程知识的自性源于前两个属性,是生成“意义”之本。课程知识的属性要在实际教育行动中对话实现,首先要保持其内在的形而上探寻问题与形而下解决问题的张力关系。其次,对话不仅是形式上的呈现,如各种主体间及其客观对象的关系中对话,更在于课程属性间的关系对话,落到实践层面,便是一系列经验与反思间的转化过程。最后,课程知识的属性实现,要求与文化语境相契合,因为课程知识及其对话深层关切是人的情感与精神。
张生虎张生虎
关键词:课程知识公共性自性
教学论“研究范式”中事实与价值问题检视
教学论“研究范式”的研究在国内兴起有着“元教育学”的话语背景,所以研究者首先触及到教学的本质的存在问题的研究.要研究教学论本质,建设事实的教学论还是价值的教学论的第一冲动.所以,分析事实与价值的根源与发展成为解决好这一教...
张生虎
关键词:教学论研究范式
生成、建构到行动:教育的时间性考察被引量:2
2017年
时间性从深层无意识界影响着教育观念,其存在形式为循环、直线矢量和双螺旋结构等诸形式。双螺旋结构时间性是情理结构:自发生成与目的范导、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网络形态时间观念。受教育者成"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如何可能"是对此目的得以实现的深化,其实现不能依靠上帝或进化,而必须依托于人的自身行动。人在现实界真实地生活才是自我实现之途,生活中情-理互渗以实现人性超越成为教育追求的目的,它不是建构或生成,而是主体间及与"他者"的行动。以此为前提的教育本体已经发生转化,不再是原始意涵下与现象对峙的"自由之物"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最后的实在"意义上的教育,即"情本体"教育,其实质是无本体。情本体规定教育既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性以实现人性,又在具体情境中内在各因素交往行动而实现生成创造。故教育是在双螺旋结构下主体间性及与"他者"性的行动,具有生活情境、动态过程、生成创造的特征。
张生虎张立昌
关键词:时间性情本体双螺旋结构教育本体关系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