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靓

作品数:12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耕地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农户
  • 3篇黄淮
  • 3篇黄淮海
  • 3篇黄淮海平原
  • 3篇耕地资源
  • 2篇水危机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地流转
  • 2篇资源可持续
  • 2篇资源可持续利...
  • 2篇可持续利用
  • 2篇集约利用
  • 2篇建设用地
  • 2篇耕地资源可持...
  • 1篇地产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位
  • 1篇地下水位下降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张雪靓
  • 10篇孔祥斌
  • 4篇程佳
  • 2篇赵晶
  • 2篇雷鸣
  • 2篇段建南
  • 2篇李月
  • 2篇吴芳芳
  • 2篇蔡鹭斌
  • 1篇李靖
  • 1篇张蚌蚌
  • 1篇祁凌云
  • 1篇张安录
  • 1篇董涛
  • 1篇王洪雨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沈阳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机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被引量:40
2014年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的大面积、高强度的井灌方式。根据地下水资源危机程度,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休养调整区、强度降低区、生态保护区和潜力提升区4个耕地利用调整区划。研究结论:黄淮海平原高集约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在区域地下水危机的情况下,应降低超采区的耕地利用强度,同时提升潜力区的耕地生产潜力,实现耕地生产、生态质量协同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张雪靓孔祥斌
关键词:土地利用黄淮海平原耕地可持续利用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大都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14
2013年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程佳孔祥斌赵晶张雪靓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体功能区
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被引量:8
2013年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针对不同省份,未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应根据时空变化规律着力于不同方向。
张雪靓孔祥斌赵晶程佳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关系研究——基于京冀平原区330个农户调查被引量:34
2014年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农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农地流转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冀平原区中自然条件相似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农地生产功能、价值功能和劳动力承载功能3个方面测算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采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正向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反向分析实际流转行为对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是否有反馈作用,量化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越愿意将土地转出,而不愿意转入土地;反之农户实际的转出土地行为促进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的提高,转入土地的行为促进替代程度的降低。研究结论: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程佳孔祥斌李靖张雪靓
关键词:农地流转LOGISTIC回归模型
水资源限制下太行山山前平原理论产能核算
耕地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我国耕地资源匮乏且被过度开发利用.一些粮食主产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水资源成为耕地产能限制因素,进行耕地水资源限制下生产能力核算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数据源融合空间插值计算得到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
李月孔祥斌张雪靓
关键词:耕地资源产能核算水资源空间分异
基于DPSIR模型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平抑房价提供参考。通过量化房价影响因素,研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和周期具有重要意义。筛选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指标,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影响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武汉市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初步量化,结果表明武汉市房价随着政策调控的变化而呈现相应变化,房价变动方向与调控政策方向存在一致性。因此,武汉市房价对调控政策的反应敏感,但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蔡鹭斌段建南张雪靓董涛
关键词:DPSIR模型宏观调控房地产房价特尔斐法
基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吴芳芳孔祥斌雷鸣张雪靓张蚌蚌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下水位下降黄淮海平原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13年
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借助农地流转这一途径来实现。然而如今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素,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期。通过调查问卷和农户访谈的方法,了解河北省Z市的土地流转现状,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分别确定每一个相关因素对于土地流转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保障民生,构建和谐农村和稳定社会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蔡鹭斌段建南张雪靓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意愿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
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耗水强度从107万m^3/km^2增加到2010年的166万m^3/km^2,耕地耗水强度从51.90万m^3/km^2增加到57.50万m^3/km^2,草地与未利用地耗水强度分别从43.91万m^3/km^2、46.78万m^3/km^2变化到50.93万m^3/km^2、49.39m^3/km^2。低耗水强度的用地结构向高耗水强度用地结构变化,以及建设用地和耕地耗水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黄淮海平原区各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减少。
雷鸣孔祥斌张雪靓吴芳芳
关键词:水平衡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LMDI模型的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从耕地利用角度对影响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应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LMDI)将影响1980—2010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分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和粮作比例;对粮食生产及其分解因素的统计指标在省级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22 592.3万t,粮食生产格局重心由南重北轻逐渐演变为北重南轻;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增产作用逐年降低,并被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所替代;耕地面积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全国各省域之间粮食生产变化的分解因素效应有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河北、湖北、新疆等14个区域的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效应的叠加效应使得其粮食生产增加显著,而上海、浙江、福建等复种指数与粮作比例的叠加效应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效应的逐渐减小与耕地面积累积效应起负面作用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增加主要是粮食单产作用,且正逼于其上限,耕地利用中要严格保护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李月孔祥斌张安录张雪靓祁凌云
关键词:粮食生产LMDI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