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梦

作品数:6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天然次生林
  • 3篇闽楠
  • 3篇次生
  • 3篇次生林
  • 2篇植被
  • 2篇林分
  • 2篇马尾松
  • 1篇单木
  • 1篇胸径
  • 1篇植被组成
  • 1篇树高
  • 1篇树高生长
  • 1篇松林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种间
  • 1篇种间关联
  • 1篇种间联结
  • 1篇种间联结性

机构

  • 6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吉安市林业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安福县明月山...

作者

  • 6篇欧阳勋志
  • 6篇曹梦
  • 4篇臧颢
  • 4篇宁金魁
  • 4篇潘萍
  • 3篇吴自荣
  • 1篇郭孝玉
  • 1篇郭丽玲
  • 1篇游晓庆
  • 1篇甘文峰
  • 1篇黎芳

传媒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马尾松木荷不同比例混交林植被碳密度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以飞播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马尾松与木荷的树种组成比例,以不同混交比例的马尾松、木荷飞播林(Ⅰ:10马、Ⅱ:8马2木、Ⅲ:7马3木、Ⅳ:6马4木)为对象,设置标准样地,比较研究不同混交林植被层碳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乔木层碳密度范围为35.64~56.04 t·hm^(-2),从大到小依次是类型Ⅳ>Ⅲ>Ⅱ>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范围为0.61~0.86 t·hm^(-2),表现为类型Ⅰ>Ⅱ>Ⅲ>Ⅳ,不同类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物层碳密度范围为0.32~1.29 t·hm^(-2),表现为类型Ⅳ>Ⅲ>Ⅱ>Ⅰ,不同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型Ⅰ-Ⅳ植被总碳密度分别为36.82、40.40、48.89和57.94 t·hm^(-2),植被总碳密度表现为随着木荷混交比例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其中类型Ⅳ较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飞播马尾松林中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植被的固碳能力。
赖国桢曹梦潘萍欧阳勋志国瑞向云西吴自荣
关键词:马尾松混交比例植被碳密度
基于哑变量的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通过对闽楠天然次生林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及生长模型的研究,为林木生长预估及林分质量提升经营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省安福县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及树干解析等方法获取基础数据,按林木竞争压力水平从小到大将林木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规律;选取5种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方程,根据模型拟合优度与评价指标选取最优基础生长模型,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含竞争类型哑变量的生长模型。【结果】(1)利用树干解析数据分析显示,30~50年为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最大值达到0.57 cm;35~45年为树高主要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为0.37 m。(2)胸径最优基础模型为Gompertz方程,模型R^2和预估精度分别为0.756和94.28%,构建的最优哑变量模型的R^2和预估精度分别为0.873和95.71%;树高最优基础模型为修正Weibull方程,模型R^2和预估精度分别为0.856和96.54%,构建的最优哑变量模型的R^2和预估精度分别为0.882和96.96%。(3)由构建的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的不同竞争类型下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曲线得知,胸径和树高总生长量均表现为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1胸径最大生长量是类型3的1.6倍。【结论】竞争压力对闽楠胸径、树高生长均产生影响,较大的林木竞争压力不利于闽楠生长;构建含有竞争类型哑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估精度均优于基础模型,有利于提高建模的精度和模型的适用性。
曹梦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吴自荣杨阳占常燕
关键词:闽楠天然次生林
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25
2016年
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2块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将其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25,林木为强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林木分化属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状态;平均角尺度为0.518,林木呈聚集分布。(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值为0.08~0.89,与理想的空间结构差距较大;仅5号标准地评价等级最高(Ⅴ级),其表现为林木混交程度高,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闽楠为主要优势树种,在林木竞争上占有优势地位,是较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闽楠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游晓庆彭诗涛郭孝玉宁金魁欧阳勋志甘文峰曹梦
关键词:闽楠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
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组成、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4
2018年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法分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物共54种,隶属29科36属,灌木、草本层物种重要值分别以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最高;前向选择及蒙特卡洛(Monte Carlo)检验表明,平均胸径、海拔、郁闭度对灌木层物种组成影响显著(P<0.05),土层厚度对草本层物种组成影响极显著(P<0.01);Monte Carlo检验预选出的9个因子共解释了物种多样性变异的70.9%,其中平均胸径、郁闭度、土层厚度、速效氮和坡位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4.8%和7.5%,两者交互作用解释率为20.5%,表明生物因子及其与非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曹梦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宁金魁郭丽玲李杨
关键词:马尾松飞播林环境因子林下植被
闽楠天然次生林树种间联结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应用方差比率法、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闽楠天然次生林重要值较高的15个主要树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同时对目的树种闽楠不同生长期与其他乔木层树种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15个树种总体种间呈不显著正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树种的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为0.91,检验显著率为9.52%。(2)林分中闽楠大树(20 cm≤DBH)、中树(10 cm≤DBH<20 cm)、小树(5 cm≤DBH<10 cm)与其他乔木层树种所形成的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6、0.76和0.69,其检验显著率分别为11.43%、8.57%和5.71%,均表现为大树>中树>小树,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
游晓庆潘萍彭诗涛臧颢欧阳勋志宁金魁黎芳曹梦
关键词:闽楠天然次生林种间关联
上备田河小流域不同林分类型固土保水能力被引量:1
2017年
以江西上犹县上备田河小流域连续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针阔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和宜林荒山荒地(对照)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固土保水能力及其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和含沙量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类型的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针阔混交林年平均下降率最大,分别为7.4%和22.5%,变化最小的均为宜林荒山荒地。(2)年均径流量与年均土壤侵蚀量均表现为宜林荒山荒地>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与宜林荒山荒地的径流量差异显著(P<0.05);针阔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与宜林荒山荒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针阔混交林与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的土壤侵蚀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降雨量、降雨强度对宜林荒山荒地土壤侵蚀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对针阔混交林的影响最小。
潘萍宁金魁欧阳勋志臧颢曹梦吴自荣桂亚可
关键词:林分类型土壤侵蚀径流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