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产后抑郁症患者大脑自发活动异常的静息态低频振幅fMRI研究
- 2022年
-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探讨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静息状态下局部神经元自发神经活动异常。方法收集35例PPD患者(PPD组)和34例健康产妇(对照组)的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ALFF值进行比较,并将差异脑区ALFF值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EPD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观测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判断两组之间差异脑区是否具有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PPD组的前扣带回、楔前叶ALFF值减低,岛叶、颞上回ALFF值增高,但这些异常脑区的ALFF值与患者EPDS得分无相关性。ROC曲线结果显示,差异脑区的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83。结论PPD患者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相关脑区功能存在异常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这为了解产后抑郁患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影像学参考。
- 李勃张书芬陈春莲王云嘉刘腾微刘锴孙钢
-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低频振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终末期肾病患者大脑半球间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方法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两侧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接改变。方法利用GE 3.0T MR采集50例ESRD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rs-fMRI数据。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评分。利用REST软件计算ESRD组和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间的VMHC值,获得VMHC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分析ESRD患者差异脑区的VMHC值与MMSE、MoCA评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SRD组双侧枕中回/枕下回、距状回/舌回/楔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和顶下小叶的VMHC值显著降低,未发现VMHC值显著升高的脑区。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四个差异脑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80、0.878、0.921和0.884。结论在静息态下,ESRD患者两侧大脑半球间的功能连接异常下降。初步证明两侧半球间的VMHC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评估ESRD患者神经失连接。
- 贾凤玉薛岩王素霞刘文渊景颖赵寒辉李勃刘锴张洪彬赵铁柱秦瑜卢文婷苏曰龙孙钢
- 关键词:脑功能终末期肾病
- 胃癌转录调控网络构建及预后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 2017年
- 目的构建胃癌转录调控网络,分析预后相关转录因子。方法首先用基因芯片数据构建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在癌组织中的共表达网络,进而发现共表达网络中的核心亚网络,然后用具有预后数据的合适表达谱芯片,根据构建的网络筛选预后相关的转录因子,采用样本量较大、有预后数据的表达谱芯片验证转录因子对胃癌患者预后是否有预测作用。结果共发现4个核心网络、21个核心转录因子。结合转录因子核心网络,确定和预后相关的4个核心转录因子其中的3个和患者预后相关。结论构建胃癌转录调控网络可为研究胃癌的潜在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并可能为将来胃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物及靶点。
- 康争春李勃蔡慧马立业于恩达
- 关键词:胃癌调控网络预后
- 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观察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全脑活动及网络连接的变化,探索其与临床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GAD患者(GAD组)、28名健康对照(HC)组进行fMRI扫描。逐体素对比分析两组低频振幅(ALFF)和种子点静息态功能连接(FC)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其与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GAD-7项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GAD组双侧背内侧前额叶、左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ALFF值明显高于HC组(P均<0.05)。GAD组右侧眶额叶/岛叶-背内侧前额叶、左侧眶额叶/岛叶-背内侧前额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右侧海马的功能连接与HAM-A评分和GAD-7评分均有相关性。结论背侧前额叶皮层及楔前叶/后扣带回脑活动、前额叶-边缘组织回路异常可能是GAD重要的发病机制。
- 王玮钱绍文刘锴李勃辛阔林孙钢
-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磁共振成像静息态
- 单中心36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术后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 2021年
- 目的明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并结合IPMNs伴浸润癌(INV-IPMNs)病理学特征优化病人的分层。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360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PMNs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INV-IPMNs独立相关因素。对TNMⅡ或Ⅲ期、G3、R1、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胰胆管型/肠型6个病理学指标单独赋值为1,评价病人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浸润型癌(P<0.001)和胰胆管型(P=0.019)是IPMNs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变位于胰体尾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95%CI 0.23-0.72,P=0.002),多发部位病变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风险显著增高(OR=7.60,95%CI 1.90-30.35,P=0.004)。肠型(OR=4.83,95%CI 2.71-8.64,P<0.001)、胰胆管型(OR=12.05,95%CI 5.72-25.4,P<0.001)较胃型进展为浸润型癌的风险显著增高。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0-1分、2分和≥3分3层分级可有效预测INV-IPMNs的预后(P=0.002)。结论INV-IPMNs的3级分层可有效预测预后,有助于指导病人术后精准管理。
- 李勃李勃时霄寒沈硕高绥之潘亚奇郭世伟金钢
-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预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