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传媒人转行的身份认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框架建构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分析传媒人转行议题传播过程中框架建构的作用,考察中国新闻人怎样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自我阐释建构身份认同及新闻职业伦理的问题。解读传媒转型下传媒人转行后如何看待身份认同的规范性角色,如何自我阐释职业困境,如何解说重构职业话语,进而强化身份认同,巩固职业正当性,策略性地回应"新媒体"的话语阐释,从而调适新的身份认同的"位置感"。
- 李理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知名媒体人离职告白的互文性分析
- 2016年
-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传媒业内的离职潮愈演愈烈。本研究将媒体人离职时所呈现的离职告白文本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了12位来自中央电视台离职媒体人的"告白话语"文本,以话语理论为指导思想,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互文性分析来映射文本生产者,试图揭示文本中被规避的事实以及媒体人在离职告白文本中所建构的新事实。研究发现,媒体人在离职告白文本中会采用诸如话语描述、预先假设、元语言等话语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对媒体行业的态度和见解,这些表现手法看似表达着他们对过去的依恋,实则是一种控制性话语的方式,目的在于控制话题规避媒体人离职的实质性问题以及他们用话语霸权来向受众建构新的身份。
- 李理吕山
-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互文性分析
- 基于易直播平台的“公民新闻”实践教育
- 2016年
- 在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内容的制作流程、新闻报道的观念、新闻移动终端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种"泛新闻"的转向。当下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处在整合与改革的关键期,如何使新闻教育适应新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这种转向,必将是新闻教育界未来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以易直播平台的内容制作作为新闻实践平台,以公民新闻作为运作模式,探讨新闻实践教育的方向,是一种创新。媒介融合使新闻生产走向大众,未来新闻教育应当加强学生新闻策划,培养学生一种"视野融合"观念以实现新语境下创意、技术与内容的互动。
- 李理
- 关键词:公民新闻
- 试论社交媒体新闻话语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发布事件为例
- 2015年
-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普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其所具有的交互性、及时性、透明性等优势有力地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民主价值的实现。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发布事件为例,社交媒体的使用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同时伴随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经验的渐趋成熟,社交媒体新闻话语将更加全面地向传统新闻话语渗透,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合理利用科学引导社交媒体,才能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 李理
-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政治参与新闻话语
- 媒介伦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道德原则及职业实践被引量:4
- 2017年
- 媒介伦理理论是多层面的:前提(或逻辑起点)、道德原则和职业实践。可信的媒介伦理理论体系将对这三个层面都给予考量,并确保这三个层面在理论上的一致性。长期以来,对于媒介伦理的研究,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习惯于停留在实证研究的阶段,但是媒介伦理的未来仍然依赖于成熟的能够被社会总体意识到的媒介伦理体系。建立"传播即伦理"观念的社会意义,具有覆盖传受双方的兼容性。着眼于从社群主义媒介伦理的视角来考察与新闻相关的行为现象,即从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方面来加以认识,在这种有立场的观察中体现报道者的观点,并在传播中表现出倾向性。媒体的使命是复苏公民社会,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的转化。
- 江作苏李理
- 关键词:社群主义共同体媒介伦理道德原则
- 后真相与早发声:虚假新闻生成因素的显性关系研究——基于2010~2016年《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案例”的内容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伦理中最基本的真实性问题,给社会信息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运用普查的方式,选取2010~2016年的虚假新闻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虚假新闻失实程度、首发媒体、文本特征、消息来源类目进行细分,通过科学数据来考察虚假新闻要素之间的显性关系。论证在信息时代防止虚假新闻的报道,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重要使命。
- 吕山李理
- 关键词:互联网虚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