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维伟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油层
  • 1篇油层组
  • 1篇盆地
  • 1篇微相
  • 1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长6油层组
  • 1篇沉积微相
  • 1篇沉积相
  • 1篇沉积相特征
  • 1篇成岩作用
  • 1篇储层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篇刘玉梅
  • 2篇李胜利
  • 2篇于兴河
  • 2篇杜维伟
  • 1篇李梅
  • 1篇李顺利
  • 1篇陈建阳
  • 1篇白振华

传媒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北部长4+5~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对储层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北部长4+5~长6油层组油气显示普遍,但试油水多油少。为搞清储层微观孔渗特征,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及化验资料综合分析,该储层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结构表现为小孔细喉型,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颗粒接触呈现线-凹凸接触。机械压实、压溶作用、钙质沉淀胶结及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造成储层原生孔隙减少;而泥质胶结物的溶蚀与成岩裂缝形成的次生孔缝,尤其顺千枚岩排列方向的溶缝成为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长4+5~长6油层组大部分层段处于中成岩B期,较强的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结合油气充注时间,认为造成该区油层组含油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油气充注的时间早于碳酸岩胶结物大量溶蚀的时间,从而部分溶蚀孔不含油。
刘玉梅于兴河李胜利陈建阳白振华杜维伟
关键词:储层成岩作用鄂尔多斯盆地
麻黄山西区北部延长6~4+5油层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被引量:10
2009年
麻黄山西区长6~4+5油层组油气显示普遍,但试油水多油少,砂体展布及连续性不清。为搞清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通过岩心详细观察描述,结合测井资料,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10种沉积构造,总结出10种微相接触样式和5种沉积层序模式,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相带。垂向表现为以反旋回为主,兼有短期正旋回的沉积特征;侧向河口坝(或分流间)与水下分流河道相间发育,河道砂体下部为"多而小,窄而薄",上部为"少而大,宽而厚"。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的研究方法,将该区划分为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带,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外前缘以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为主;前三角洲以滨浅湖泥微相为主。根据现代沉积相模式,推测该区为建设性辫状河道-湖泊三角洲,其演化表现为3个阶段:初始发育期(长63),以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为主;早中发育期(长62和长61),以三角洲内前缘及外前缘相带为主,各微相多为单期发育,交互沉积;中后发育期(长4+52和长4+5),主要发育三角洲内前缘相带,水下分流河道表现为多期叠加样式。
刘玉梅于兴河李胜利杜维伟李梅李顺利
关键词:沉积微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