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媛媛

作品数:8 被引量:20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土地利用
  • 3篇干旱
  • 2篇干旱化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湿润指数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后
  • 1篇多尺度
  • 1篇玉树地震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湿润指数
  • 1篇数据提取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承载
  • 1篇水资源承载力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规划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干旱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作者

  • 8篇何春阳
  • 8篇赵媛媛
  • 5篇杨洋
  • 4篇黄庆旭
  • 2篇贾克敬
  • 2篇徐小黎
  • 2篇史培军
  • 1篇乔云伟
  • 1篇李景刚
  • 1篇李晓兵
  • 1篇李通

传媒

  • 3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客观评估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有利于耕地保护中的科学决策。该文评价了干旱过程对北京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地表湿润指数来表征地表干湿程度,经Mann-Kendall方法检验出1951-2006年北京典型的干旱过程;其次利用气象数据和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干旱过程起始和中止年份的自然生产潜力;最后分析了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951-2006年,北京总体呈变干趋势,1979-1984年和1998-2006年干旱过程比较明显;1979、1984、1998和2006年北京平均自然生产潜力分别约为1043、912、1085和872g/(m2.a),其中通州区的单位自然生产潜力最大,延庆最小;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影响较大,自然生产潜力总量减少量在1979-1984年超过了10%,到1998-2006年即将达到20%。因此,在耕地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耕地的数量和分布,还要考虑气候波动尤其是干旱过程对耕地生产功能的影响。
赵媛媛何春阳姚辉黄庆旭杨洋
关键词:干旱生产力地表湿润指数MANN-KENDALL检验
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景模拟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由于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划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化大背景和北京城市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规划发展情景、气候干旱情景和适应对策情景并进行了模拟分析。1990-2005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北京水资源的复杂变化过程。2006-202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气候干旱下北京水资源可供应量减少到29.88×10^8m^3,比起2005年减少了7.62%,远低于按规划目标发展下的水资源需求量52.83×10^8m^3。在水资源的约束下,人口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北京可承载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分别为128.05×10^8元、3152.69×10^8元和1167.18×10^4人,远低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设想。比较3种适应对策,开展调水工程对人口承载力影响最大,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小。综合各种适应对策和气候干旱作用之后,水资源可供应量、人口和经济发展承载量接近或超过规划目标要求。
黄庆旭何春阳史培军赵媛媛杨洋
关键词:干旱化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情景模拟
玉树地震灾后自然生态系统损失评估与土地利用规划被引量:6
2010年
研究目的:评估玉树地震对震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建议。研究方法:卫星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社会调查。研究结果:灾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价值高、结构封闭和不易恢复3个基本特征;此次地震明显影响了区域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草地生态系统损失最为严重。研究结论:灾后玉树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坚持"生态先行",在充分考虑灾区生态承载力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并注意与生态移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
贾克敬徐小黎何春阳赵媛媛
关键词:土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玉树地震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发展了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确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区域环境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自下而上"、直观定量地确定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研究结果:规划的建设用地弹性边界与北京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在该方法定量确定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边界和交通、绿化隔离带等人工边界,进一步综合修改完善,将有可能明显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分的科学性。
何春阳贾克敬徐小黎李景刚赵媛媛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
城市扩展多尺度驱动机制分析——以北京为例被引量:59
2009年
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也是建立变化模型和定量预测的基础。以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获取了1991—2004年北京城市扩展信息,定量分析比较了1991—2004年北京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扩展空间过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北京城市扩展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扩展过程显著,城镇用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9.80%增长到2004年的17.93%;②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城市化三种基本模式;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的驱动因子影响城市扩展过程。宏观尺度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等政府行为和过去三千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在中观尺度上社会和经济因素为城市扩展提供了驱动力,最明显的是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观尺度的地形、区位和交通限制决定了城市扩展的可能性,最利于城市扩展的因子是距高速公路的距离。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1991—2004年北京城市化强度出现一个先增长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黄庆旭何春阳史培军赵媛媛杨洋刘洪友
关键词:驱动力GIS
利用DM 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镇用地信息的分层阈值法研究被引量:53
2011年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是提取大尺度城镇用地信息的有效数据手段。利用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在传统二分比较法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提取城镇用地信息的新方法——分层阈值法。该方法采用分层分类的思想,不断地将灯光阈值相近的行政单元划分到相同的集合,直至集合内各行政单元的灯光阈值完全相同为止。基于分层阈值法,从2002年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中提取中国内地的城镇用地信息,并利用统计数据和Landsat ETM+数据分别从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上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分层阈值法不仅克服了传统二分比较法需要逐个行政单元求取阈值导致计算效率较低的缺陷,优化了阈值求解过程,提高了城镇用地信息提取效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杨洋何春阳赵媛媛李通乔云伟
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被引量:24
2009年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北部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赵媛媛何春阳李晓兵黄庆旭杨洋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县角度分析了1991—2004年耕地损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耕地由1991年的6158.9km2减少为1997年的5598.9km2,2000年的5121.4km2以及2004年的4387.8km2;由中心城市周围的面状耕地损失、次级城区周围的点状耕地损失和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耕地损失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分别约为14.52×104t、20.67×104t和103.76×104t;1991—2004年,北京各区县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约为223.6×104t,其中密云区损失最大,门头沟区最小。研究结论: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损失明显,制定耕地保护策略时要兼顾耕地损失的数量、格局以及功能。
赵媛媛何春阳龚立萍姚辉
关键词: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