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斌
-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Landsat影像和不规则梯形方法遥感反演延安城市森林表层土壤水分被引量:8
- 2020年
- 反演模型对土壤水分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基于此,以黄土沟壑区城市森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3期Landsat影像和实地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数据为数据源,分别通过像元在二维空间(LST-NDVI与STR-NDVI,LST为地表温度,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STR为短波红外转换反射系数)中的散点图及其拟合的干燥边界与湿润边界,获取TOTRAM(热学—光学不规则梯形模型)和OPTRAM(光学不规则梯形模型)的参数,然后在像素水平上(30 m×30 m)反演出延安城市森林表层土壤水分(W),验证两模型的精度,并比较两模型估算结果的差异及线性边界与非线性边界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①除OPTRAM模型在Landsat 7和Landsat 8上干湿边界呈现非线性外,像素在LST-NDVI空间和STR—NDVI空间中的干湿边界均呈线性,且包络成不规则梯形形状;②与实地测定数据相比,TOTRAM与OPTRAM两模型的平均误差(ME)分别为0.009和0.0455,表明两模型估算结果均偏高,但OPTRA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较TOTRAM模型更接近0。OPTRAM模型估算的W值均匀地分布在1∶1参考线两侧,且位于参考线上的点数多于TOTRAM模型,表明OPTRAM准确度高于TOTRAM模型,且非线性边界的反演精度高于线性边界;③与TOTRAM模型相比,OPTRAM模型估算出的W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OPTRAM模型对植被覆盖度极低的区域敏感。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在OPTRAM模型中探讨干湿边界复杂性与模型准确性改善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周围环境、降雨量、森林干扰和NDVI饱和等因素对两模型估算准确性的影响。
- 张新平乔治乔治李皓闫杰赵栋锋王得祥王得祥康海斌冯扬
-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反射率
- 秦岭中段山脊油松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被引量:9
- 2021年
- 山脊油松林是秦岭山地典型的群落类型之一,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脊油松为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研究了秦岭中段山脊油松10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山脊油松1~3年生各叶龄叶的叶长(LL)、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1年生叶的叶绿素[Chl(a+b)]含量较非山脊油松低,1年生叶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气孔密度(SD)较非山脊油松高。(2)山脊油松1~3年生各叶龄叶的叶厚(LT)、比叶面积(SLA)和1年生叶LPC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升高,1~3年生各叶龄叶的LL、LDMC、叶碳含量(LCC)、Chl(a+b)含量和1年生叶的SD均随海拔升高显著降低。(3)各叶龄叶的LNC与LP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2年生叶的LDMC与LPC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3年生叶的LL与LNC、LPC,LKC与LNC、LPC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山脊独特的生境条件造就了山脊油松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海拔升高,山脊油松表现出多元化的适应策略以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
- 田岳梨杨航王芳玲康海斌薛悦王得祥
- 关键词:海拔梯度
- 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著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
- 霍雪莹康海斌王得祥常明捷于飞
-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种子特征林分类型
-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林健康质量评价
- 2022年
-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面临成片开花、生长衰退等问题,严重影响大熊猫食物资源。森林健康评价是确定森林资源经营技术和措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经营。笔者以保护区秦岭箭竹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调查生长状况、立地条件的基础上,以环境因子、林分活力、林分结构和干扰强度等为指标,构建秦岭箭竹林健康评价指标模型,运用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秦岭箭竹林健康评价准则层权重大小排序为林分活力(0.472)>林分结构(0.203)>环境因子(0.188)>干扰强度(0.137);指标层中土壤质量、年龄结构、生物量、开花率、更新状况和物种多样性对秦岭箭竹林健康的影响较大;在30块样地中,处于优质等级的样地有2块(占6.67%),良好健康和健康的各3块(各占10.00%),亚健康的6块(占20.00%),16块(占53.33%)处于不健康状态。总体来看,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塘河沟秦岭箭竹林评价结果为不健康状态,建议从施肥、密度效应、挖鞭(蔸)、土壤改良、降低灌木层盖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开花秦岭箭竹林的更新复壮技术。
- 胡有宁朱慧男何强利康海斌杨航王平杜喜春
- 关键词:开花率
-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被引量:5
- 2017年
-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 康海斌王得祥王得祥康冰胡有宁康冰胡有宁滕青林
- 关键词:种子扩散微生境松栎混交林
- 基于亲和度分析法测度延安城市森林组成格局多样性和景观复杂性被引量:1
- 2020年
- 在延安城市森林区域内,空间相对均布地设置60个20 m×20 m的样地(20种森林斑块类型,3个重复),通过样地调查、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及亲和度分析,获得各类森林斑块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土壤养分及镶嵌多样性(m)。结果表明:1)延安城市森林的20种森林斑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低,而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多数类型的森林斑块物种丰富。2)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不同程度地受海拔、坡位数、郁闭度、表层土壤全N、全P和全K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3)20类森林斑块间植物物种镶嵌多样性>3(m=5.54357),表明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植被格局较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4)白桦山杨混交林、白桦纯林、油松纯林和三角枫山杨混交林这4种类型森林斑块为中心点,拥有该区大多数普遍种,代表了该区大多数环境类型。山杏纯林、沙棘灌木林、苹果林和辽东栎侧柏混交林在景观中属于外点。其余12类森林普遍分布在该区的森林景观中,占据了大多数生境空间。得出植被组成格局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用于指导延安城市森林经营管理上的森林斑块功能类型区划和重要生境的识别与保护。
- 张新平李皓李皓乔治乔治闫杰王得祥康海斌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物种多样性相似度
- 宝鸡市5种乡土树种抗旱性综合评价和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以南蛇藤、苦皮藤、臭檀吴茱萸、爬山虎和火棘5种陕西宝鸡渭北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胁迫末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5种乡土树种的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5种植物叶片的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叶片含水量、苗高、地径增长速率均不同程度降低,叶绿素a/b值都表现为减少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并且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出现了叶绿素“浓缩”现象,干旱胁迫末期不同树种间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乡土树种抗旱性96.577%的原始数据信息量,通过计算5种乡土树种的综合评价值(D),对抗旱性进行了评价。5种乡土树种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爬山虎>火棘>苦皮藤>臭檀吴茱萸>南蛇藤,研究结果为宝鸡市绿化树种选择和配置提供了参考。
- 赵瑾李文根魏国仁康海斌王得祥林强
- 关键词:乡土树种抗旱性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
- 秦岭中段不同恢复阶段弃耕农田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植被恢复过程往往伴随着显著的地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枯落物养分-土壤养分-酶活性化学计量对地上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秦岭不同恢复年限(1、8、16、31和50 a)的典型弃耕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测定了枯落物养分、土壤养分、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P)这5种胞外酶活性等指标,探讨了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养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恢复16 a时最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不同年限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枯落物-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之间有显著区别,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枯落物碳磷比及枯落物氮磷比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酶碳磷比(EEA C∶P)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EEA C∶P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变化的解释率最高,为25.93%,其次为土壤全磷(TP),解释率为5.94%,是调控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秦岭中段弃耕农田植被恢复后期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土壤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改变了酶活性,枯落物-土壤-土壤胞外酶通过反馈与调节对群落环境和植物多样性产生影响,EEA C∶P和TP是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闫成龙薛悦王艺菲康海斌王得祥
- 关键词: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
- 生境对啮齿动物介导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影响
- 2019年
- 干扰作为森林演替的驱动力,在改变森林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同时也对林内动物介导下的种子扩散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选取秦岭林区不同人为干扰后形成的3种类型生境(未抚育林分、抚育3年后林分、裸地),研究啮齿动物扩散行为对不同生境类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响应.结果表明: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扩散速率最大,裸地扩散速率最小.裸地的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抚育(25.0%)和抚育3年后林分(36.3%),而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搬运后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17.3%)和裸地(5.0%),且抚育3年后的林分中被啮齿动物分散埋藏的种子比例最高(4.3%).种子扩散距离以抚育3年后林分最大(26 m),且扩散距离显著大于裸地和未抚育林分.锐齿槲栎种子的初次扩散过程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不同,其种子后期成苗率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啮齿动物的觅食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种子扩散模式和森林天然更新格局的形成.
- 康海斌王得祥王得祥康冰于飞康冰
- 关键词:生境种子扩散锐齿槲栎
- 林窗干扰对森林更新及其微环境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6年
-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环境的差异,指出林窗大小、形状和边界木特征是造成环境异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并从干扰和更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林窗特征与种子扩散、植物多样性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林窗理论对于森林经营的指导意义。
- 张小鹏王得祥常明捷康海斌郑玉莹
- 关键词:林窗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