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燕辽地区土城子组古生物组合与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代地层被引量:6
- 2020年
- 土城子组是一套广泛发育于燕辽地区的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系,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J/K)界线研究的典型。由于陆相化石记录的不完备,以及生物地层划分与同位素年代学的矛盾,使该地层时代归属不定。该组所含生物门类比较丰富,但化石层位较少,可以识别出叶肢介、介形类、孢粉等化石组合,但是前人对其时代意见不一。国内外学者在土城子组及其上下地层获得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指示该组年龄处于156-139 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因此J/K界线就划定在土城子组内部。尽管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积淀正被日渐积累的年代地层学数据引发各种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年代地层单元和地质历史的划分必然需要有可供区域对比的标志,生物演化始终是地球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在土城子组生物地层研究精度尚待提高之时,本文尝试提出一粗略的J/K界线划分方案,以晚侏罗世叶肢介Pseudograpta-Monilestheria-Sinograpta(P-M-S)组合、介形类Cetacella substriata-Mantelliana alta-Darwinula bapanxiaensis(C-M-D)组合与早白垩世叶肢介Yanshanoleptestheria-Pingquania-Lingyuanella(Y-P-L)组合、介形类Djungarica yangshulingensis-Mantelliana reniformis-Stenestroemia yangshulingensis(D-M-S)组合为界线划分依据。近期孢粉的研究结果显示,J/K界线可以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组合的出现为标志。根据化石组合发育特征分析,J/K界线位置大致在土城子组2段与3段之间,年龄为~145 Ma。建议将北票巴图营乡剖面作为对比标准。由此提出下白垩统底部"巴图营阶"的工作模型,为中国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的建阶工作提供参照。
- 万晓樵孙立新李玮
- 关键词:土城子组化石组合年代地层
-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区地质灾害及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 2019年
- 五龙沟金矿区大地构造位于东昆仑构造带中段北缘,区内韧性剪切变形强烈,受地质构造和采矿方法的影响,矿区存在采空区、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4种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矿区的地质灾害,提出了6类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绿色矿山建议措施,对矿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 王建国李玮张世珍
- 关键词:地质灾害生态修复采空区绿色矿山
-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贝壳堤水体演变的介形类证据被引量:1
- 2022年
-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贝壳堤的沉积属性存在河湖之争,对该贝壳堤剖面开展系统的介形类分析,建立了8个生物组合带,除1带化石稀少无法鉴定外,2-8带自下而上依次为:Ily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Candoniella-Eucypris inflata组合、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Ilyocypris-Leucocythere-Candoniella-Candona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Leucocythere组合、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echinata组合和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组合。根据8个生物组合带的属种特征和古生态指标综合分析贝壳堤水体的演化过程,认为诺木洪贝壳堤为河流相沉积。1-5带沉积期由于频繁的河流改道,贝壳堤剖面处经历牛轭湖-浅水河流多次转变,牛轭湖阶段水体较深不利于介形类生存,而浅水河流阶段介形类相对繁盛;6-8带沉积期水体维持极浅河流状态,介形类繁盛,后因持续干旱河道封闭,水体盐度升高而不利于介形类生存;最终盐壳析出,诺木洪贝壳堤沉积结束。
- 李玮屈海英李莎周淑敏宋先腾王晓楠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介形类河流沉积
- 柴北缘锡铁山矿区尾矿铅锌分布特征及污染防治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柴北缘铅锌成矿带最典型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锡铁山已有多年的开发历史,矿业活动所产生的固废物会携带高浓度的污染元素,而尾矿库是污染元素的重要聚集场所。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分析尾矿库矿物组合及铅锌元素赋存状态,旨在揭示高原地表环境下铅锌重金属迁移、赋存形态及累积过程,阐明重金属铅锌元素迁移机制。通过在沉积物中剖面分层采样,对样品矿物组合及铅锌含量进行分析,总结铅锌含量分布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及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角闪石及透辉石。尾矿库中重金属铅锌含量均高于背景值,铅元素迁移能力中等,锌元素迁移能力相对较强,该研究认识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有利于生态效应理论积累新知识。
- 王建国李玮张世珍
- 关键词:尾矿矿物组合绿色矿山
-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及对中国北方陆相界线的思考被引量:11
- 2016年
- 侏罗系、白垩系间是显生宙唯一还没有定义系级GSSP的界线。生物演替在Thithonian期与Berriasian期之间不存在明显变化,很难找到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标志。作为中生代生物年代地层学主要划分依据的菊石类生物,亦受生物区系影响而难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标志。微体化石具有优势。近期,国际上趋于将瓮虫类Calpionella alpina带之底、钙质超微化石Nannoconus steinmannii minor和N.kamptneri minor二者的始现面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对应于极性带M19n.2n内部,年龄为145 Ma。国际地层划分与对比以海相为标准。中国侏罗系、白垩系以陆相地层发育为特征,与海相对比颇具难度。以陆相生物为标志的界线划分产生了地区性的生物年代地层格架,也形成了地方生物地层与国际年代地层对比的错位,导致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成为地学界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同时,问题解决的实质是客观认识陆相生物对比的缺陷,结合考虑非生物的标准,如磁性地层、旋回地层和同位素测年的精度,获得超越相区的对比结果。基于陆相生物特点,着眼于宏观演化阶段来识别界线位置是问题解决的初期阶段。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是代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大生物演化类群,其间年龄可为土城子组顶部的139 Ma。这是为全方位研究而铺设的临时工作界线。今后将土城子组作为侏罗纪、白垩纪过渡地层而加大研究力度,有可能在该组顶部或其内部发现界线生物标志和同层位绝对年龄值,或许会使其向目前国际推荐年龄(145Ma)更靠近一步;也不排除GSSP未定的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会向年轻方向变化,趋于139Ma的Valanginian阶底界位置。
- 万晓樵高莲凤覃祚焕崔璨李玮席党鹏
- 关键词:陆相地层
- 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来自水化学及氢、氧、锶同位素的约束
- 2024年
-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4组地下热水进行了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3 H)分析。结果表明,大柴旦地下热水出露温度为52~74℃,溶解性总固体浓度(TDS)为959.8~1451.3 mg/L。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区内地下热水的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蒸发岩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是地下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且部分温泉有岩浆水的补给,估算的补给高程为3591~4374 m。3 H测年结果表明,区内地下热水主要由1952年之前的古水补给、蒸发作用和水-岩反应增强导致。XSWQ-06和XSWQ-07样品有明显的氧漂移。基于SiO_(2)地热温标、多矿物平衡法和硅焓模型估算出的地下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71~227℃,循环深度为4.7~6.9 km。该地区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 王兵秦西伟任二峰蒋子文冯宁李国荣李国荣李玮
-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地下热水热储温度大柴旦
- 岩矿含水率对电阻率的影响及对矿山突水预测的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在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中,矿山突水、透水事故是十分重要的安全生产隐患之一,科学预测地质体中可能分布的导水构造、含水破裂带也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所以,开展隐伏水体预测至关重要。以查藏错铜铅锌矿床为例,运用电阻率法有关原理,在矿山采集岩矿样品,探讨岩矿含水率分布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预测地质体电阻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地质体电阻率与含水率具有较好的分布拟合度,总体呈NW向、NNE向延伸,推断矿区内可能发育2~3条断层或破碎带,预测有3处突水威胁区,分别是Ⅰ区、Ⅱ区和Ⅲ区。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岩矿含水率对电阻率的影响,以及电阻率分析技术可以推测地质体电阻率变化规律,并具有指示含水断裂带空间展布的意义,该研究结论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矿山突水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王建国李玮张世珍
- 关键词:电阻率含水率金属矿山突水预测
- “地球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 2021年
- “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课程教学的主流模式。“地球化学”课程是高校地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以青海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球化学”课程为例,借助雨课堂教学平台,从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三个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通过对课程达成度、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 杨莎李玮
- 关键词:地球化学混合式教学授课内容授课方式
- “矿床统计预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青海大学为例
- 2023年
- 本文以青海大学“矿床统计预测”课程为例,重点挖掘价值、认知、技能、情感和行动五维度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启发式、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探索沉浸式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费曼学习法和CBL-PBL双轨教学法,构建了“课程思政、问题驱动、案例导入、原位翻转”的创新混合教学模式,探讨了课程思政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中的实践路径,提出了线上与线下、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现了成矿理论传授、找矿能力培养与社会主义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 秦西伟杨莎李国荣夏楚林蒋子文李玮
- 关键词:双轨教学法矿床统计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