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振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田
  • 2篇双河油田
  • 1篇电脉冲
  • 1篇油层
  • 1篇油层解堵
  • 1篇油井
  • 1篇油田油井
  • 1篇生物采油
  • 1篇酸化
  • 1篇套管井
  • 1篇烃降解菌
  • 1篇清防蜡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采油
  • 1篇线团
  • 1篇解堵
  • 1篇技术指标
  • 1篇降解菌
  • 1篇工艺技术
  • 1篇含水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4篇王立振
  • 2篇李红青
  • 2篇张宏录
  • 1篇吴莉玲
  • 1篇刘延坡
  • 1篇吴荷香
  • 1篇孙迎胜
  • 1篇王晓
  • 1篇周传迅
  • 1篇黄明良
  • 1篇刘晓军
  • 1篇王如新
  • 1篇左玉忠
  • 1篇刘正杰
  • 1篇孙国海

传媒

  • 1篇石油矿场机械
  • 1篇油田化学
  • 1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河南石油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77.8mm套管井分层酸化工艺技术被引量:1
2006年
针对目前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存在的封隔器耐压低、酸化后封隔器无法洗井问题,开展了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工艺技术的研究。改进封隔器皮碗胶料配方及骨架后,提高了封隔器的耐压性能;改进封隔器中心管结构并与细分开关配合使用,采用2次投球,使分层酸化层段可达到3层;通过对酸化封隔器设计特殊的洗井开关结构,可实现酸化施工后可靠洗井。介绍了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组成及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该技术自2005-01投入使用,截止到2005-12,在采油一厂、采油二厂现场应用10口井,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100%,累计增产原油1500t,增注181463 m^3,净增效益¥150.47万元。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满足177.8 mm(7英寸)套管井分层酸化的需要,增油效果显著。
张宏录王如新吴荷香李红青左玉忠王立振
关键词:套管井分层酸化技术指标
微生物防蜡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被引量:8
2005年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力(71.0~76.1 mN/m)下降34.2%~49.3%.一口井的原油在60℃与菌液作用8天后,C25以上组分减少,轻组分增多,表明该菌为烃降解菌.在双河区3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在安棚区8口井和下三门区6口井进行适应性试验,AD-4菌液和培养基从套管加入,确定加荆周期为30天,菌液初次加量为300~450 kg,逐次递减至维持量80~150 kg,井温较高时菌液加量较大.5口井生产数据表明加菌液后抽油泵负荷和电流减小,检泵周期延长.该清防蜡菌适用条件为:矿化度<1×104mg/L,含水30%~90%,油层温度<90℃.图1表3参2.
刘延坡周传迅刘晓军吴莉玲王立振
关键词:烃降解菌清防蜡微生物采油
电脉冲解堵工艺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分析了电脉冲解堵增产机理,介绍了电脉冲解堵技术在双河油田中高含水期低渗透油层解堵方面的应用情况。现场应用6井次,有效5井次,有效率83.3%。应用表明,电脉冲解堵对中高含水期的油层解堵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张宏录王立振李红青刘正杰吴荷香吴锦华
关键词:双河油田电脉冲油层解堵
微线团控水技术在河南油田油井应用研究
2014年
针对河南油田高含水油井产液结构特征及常规化学堵水方法容易将油水渗流通道同时堵死的问题,本文通过微线团控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微线团控水剂对岩心的水相封堵能力较好,并具有较好的耐冲刷性能,具有选择控水性能。
王立振孙迎胜孙国海王晓黄明良
关键词:高含水油井残余阻力系数封堵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