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宇轩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3篇沙地
  • 3篇丘陵区
  • 3篇粒度参数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土壤粒径
  • 2篇丘陵
  • 2篇群落
  • 2篇人工林
  • 2篇粒径分布特征
  • 2篇呼伦贝尔沙地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黄土高原丘陵...
  • 2篇风沙土
  • 1篇典型植物
  • 1篇多样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松
  • 1篇有机碳储量

机构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安徽省水文局

作者

  • 10篇陈宇轩
  • 5篇高广磊
  • 5篇丁国栋
  • 3篇张英
  • 3篇魏天兴
  • 3篇赵洋
  • 2篇查同刚
  • 2篇赵洋
  • 1篇王高敏
  • 1篇赵媛媛
  • 1篇张晓霞
  • 1篇张志强
  • 1篇周金星
  • 1篇周娅
  • 1篇刘雪锋
  • 1篇周玮
  • 1篇邹瑞

传媒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土壤粒径分布可显著影响土壤风蚀强度,研究其变化特征,对阐明风沙运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表层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径分布,计算分析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配曲线。【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含量可达60%~80%,黏粒与粉粒含量较少。随沙丘的固定,土壤黏粒、粉粒与极细砂含量显著增加(P <0.05),细砂、中砂与粗砂含量显著减少(P <0.05),极粗砂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2)沙地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较集中,偏度情况为极正偏,峰度值为尖窄,分形维数介于2.25~2.49之间。随沙丘的固定,风沙土粒度组成不断细化,粒径分布的对称性与均匀程度不断优化,分形维数不断增大。(3)沙地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具有唯一峰值。流动沙丘跃移与蠕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固定沙丘悬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随沙丘的固定,在组分之间过渡时,土壤颗粒变化的剧烈程度不断降低。【结论】呼伦贝尔沙地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反映了风沙土粒径分布随沙丘固定的变化特征,可为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陈宇轩高广磊张英丁国栋朴起亨赵洋赵洋
关键词: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粒度参数
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是影响土壤风蚀可蚀性的重要因子,研究揭示其含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风蚀过程。以呼伦贝尔沙地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地表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铬酸钾稀释热法和钙离子浓度计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计算分析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的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有机质与碳酸钙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1.05和2.73 g/kg,且均随沙丘的固定显著增加(P<0.05)。2)碳酸钙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R 2=0.539,P<0.01)。随风沙土碳酸钙含量的不断增加,固定沙丘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速率低于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3)随沙丘的固定,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同质范围呈整体增大趋势,随机性因素对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愈加重要。土壤的结构性因素是引起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陈宇轩丁国栋高广磊张英赵洋赵洋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呼伦贝尔沙地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为探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布特征。选取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土壤粒度参数与分形维数,绘制粒度频率曲线。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属粉壤土,粉粒含量约占总体的56.58%~71.67%,砂粒约占21.37%~38.71%,黏粒约占3.55%~6.96%。(2)各植物群落内土壤粒度组成随土层深度增加分布较为均一,粒径分布整体分选性均较差,呈极正偏度,峰态尖窄,粒度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曲线波峰一致。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P<0.05)。(3)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2.63、2.60、2.61、2.58。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草地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粒的相关性最强。总体来看,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显著优于人工林,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沙国良魏天兴陈宇轩陈宇轩任康
关键词:土壤粒径分布粒度参数黄土高原
一种铁路、公路面状沙源沙害防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公路面状沙源沙害防治方法,首先将两道或多道阻沙栅栏以适当间距布设在线路防护带外缘;然后在阻沙栅栏与线路之间的区域布置固沙措施;之后当从面状沙源输移向铁(公)路线路的沙物质在外缘阻沙带堆积成沙丘后,在...
高广磊赵洋丁国栋周金星王陇陈宇轩周琪智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2023年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于欢魏天兴陈宇轩沙国良任康辛鹏程郭鑫
关键词:有机碳库人工林土壤碳循环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退耕恢复植被土壤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2年
为深入了解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退耕还林树种沙棘、油松、山杏和山杏油松混交林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土壤为对照,运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退耕恢复植被有机碳、无机碳、全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植被平均土壤全碳含量为1.685~1.898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山杏(0.368 g/kg)>草地(0.299 g/kg)>沙棘(0.250 g/kg)>油松(0.233 g/kg)>油松山杏混交(0.209 g/kg),平均土壤无机碳含量为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5.6倍;(2)所有植被土壤深层(60~100 cm)无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差异;除油松外各植被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3)坡向、坡度、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黏粒、有效磷和速效氮共解释了78%、24%和77%的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含量变化,其中海拔、坡向和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区土壤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正确评估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沙国良陈宇轩魏天兴魏天兴郭鑫傅彦超
关键词:黄土高原有机碳无机碳影响因素
北京八达岭不同密度油松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为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3种不同密度(低密度500~800株/hm2,中密度1 000~1 200株/hm2,高密度1 400~1 60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系统分析了各林分分形维数、不同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林分密度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3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干筛)介于2.62~2.76,低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湿筛)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变化范围是2.64-2.79;低密度林分0~10cm土层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分20~30 cm土层分形维数最大;各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均大于0.5,其中0.5~0.25 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大,水稳性最强,1~0.5 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小,水稳性最弱;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介于3.62~4.55,林分密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指数逐渐减小。低密度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建议将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在500~800株/hm2。
周娅陈宇轩邹瑞周玮查同刚
关键词:林分密度团聚体特征分形维数油松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20年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配曲线。结果显示:(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含量最少。随林龄的增长,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裸沙地风沙土砂粒含量多高于同层林地土壤。(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性较差,偏度值多为正偏度,峰度值多为尖窄,0~10cm和10~20 cm风沙土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3和1.98~2.17。裸沙地风沙土质地更粗,分选性更好,分形维数更小。(3)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双峰型。随林龄的增长,10~20cm.风沙土的土壤颗粒细化滞后于0~10cm。林地悬移组分的含量高于裸沙地,裸沙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高于林地。科尔沁沙地不同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陈宇轩张飞岳高广磊丁国栋张英刘雪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沙地樟子松粒径分布粒度参数
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曹红雨高广磊丁国栋丁国栋赵媛媛任悦赵媛媛郭米山
关键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生境
大鱼鳞坑双苗造林技术在黄土沟壑区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2013—2014年黄土沟壑区坡面的造林试验,对新型造林整地技术——大鱼鳞坑双苗造林技术(简称大鱼鳞坑)的林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侵蚀量和植被状况等进行研究,并与该地区如水平沟/传统鱼鳞坑等传统整地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鱼鳞坑的月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比传统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高3.34%和1.95%;大鱼鳞坑的土壤侵蚀总量分别比传统鱼鳞坑和水平沟少1.11%和18.15%,差异显著(P<0.05);大鱼鳞坑整地乔灌木的平均株高比其他整地高(2014年末,乔木显著高于传统鱼鳞坑整地,灌木显著高于传统鱼鳞坑与水平沟整地)(P<0.05),且树木存活率分别比传统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高10.84%和8.34%、树木保存率分别高10.00%和8.33%。综合对比可见,大鱼鳞坑整地的林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侵蚀量较少;造林成活率较高,林分郁闭快。因此,大鱼鳞坑双苗造林技术适宜在黄土沟壑区的造林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朱聿申陈宇轩查同刚杨宗儒张志强冯焕成张晓霞王高敏
关键词:造林技术土壤侵蚀量植被状况黄土沟壑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