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鑫

作品数:21 被引量:182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土壤
  • 17篇旱作
  • 14篇农田
  • 11篇秸秆
  • 9篇秸秆覆盖
  • 9篇旱作农田
  • 8篇地膜
  • 8篇地膜覆盖
  • 8篇有机碳
  • 8篇小麦
  • 8篇膜覆盖
  • 7篇土壤团聚体
  • 7篇团聚体
  • 6篇玉米
  • 5篇微生物
  • 5篇微生物量
  • 5篇小麦田
  • 5篇麦田
  • 4篇冬小麦
  • 4篇土壤有机

机构

  • 2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1篇付鑫
  • 20篇王俊
  • 6篇赵丹丹
  • 6篇李蓉蓉
  • 4篇刘全全
  • 1篇刘文兆
  • 1篇王森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和地膜覆盖对渭北旱作玉米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付鑫王俊
覆盖方式对旱作小麦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覆盖试验,分析研究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共包括4种处理:无覆盖(CK)、全年9 000 kg·hm^(-2)秸秆覆盖(M_(9000))、全年4 500 kg·hm^(-2)秸秆覆盖(M_(4500))和全年地膜覆盖(PM)。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M_(9000)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8.1%(P<0.05),M_(4500)和PM处理较CK处理无显著差异。(2)M_(9000)、M_(4500)处理>0.25 mm团聚体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6.6%、4.1%,PM处理降低1.7%。(3)与CK处理相比,M_(9000)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值提高9.2%,PM处理降低14.8%;M_(9000)处理几何平均直径(GMD)提高13.0%,PM处理降低15.7%(P<0.05)。(4)土壤总有机碳与>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GMD值呈显著正相关。(5)各处理中,>5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高;M_(9000)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各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PM处理作用不明显;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中,且>5 mm团聚体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M_(9000)、M_(4500)处理可提高>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6)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5 mm和<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长期秸秆覆盖不仅可以提升团聚体水平和稳定性,还可增加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该区全年9 000 kg·hm^(-2)秸秆覆盖处理效果最好。
付鑫王俊赵丹丹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填闲种植及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在主要粮食作物系统休闲期间种植填闲作物可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综述了填闲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和后续粮食作物生产力形成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及其具有的固碳减排、减少淋溶、控制侵蚀等环境与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从土壤水分限制、养分提高和产量经济效益等角度探讨了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填闲种植系统的水肥生产力形成机制、关键环境效益的形成机理、填闲作物与管理措施选择、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填闲种植系统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展开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研究,为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王俊王俊付鑫
关键词:填闲作物旱作农田黄土高原
不同覆盖材料及旱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研究秸秆和地膜覆盖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规律及与有机碳的关系,为探讨覆盖方式对土壤团聚作用的影响,优化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冬小麦覆盖试验开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4个处理:冬小麦种植期间无覆盖对照(CK)、全年覆盖秸秆9000 kg/hm^2(M1)、全年覆盖秸秆4500 kg/hm^2(M2)和全年地膜覆盖(PM)。利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筛分了2014年收获期0-10 cm和10 20 cm土层中>5 mm、5~2 mm、2~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计算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并分析了覆盖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结果】1)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0.25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m1和M2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5.1%和2.0%;秸秆和地膜覆盖均可提高10-20 cm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M1、M2和PM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7.6%、4.3%和3.1%。2)秸秆覆盖有利于0-1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M1和M2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6.8%和5.0%PM处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覆盖处理对10-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影响不显著。3)秸秆和地膜覆盖均有利于0-1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M1、M2和PM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值较CK处理分别提高47.8%、24.7%和24.6%几何平均直径值分别提高了48.9%、34.8%和31.6%。4)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土层M1和M2处理较CK处理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6.3%在10 20 cm土层分别提高4.2%和4.5%,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无促进作用。在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秸秆覆盖处理可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的水稳性,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且覆盖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地膜覆盖对土壤结构
付鑫王俊刘全全李蓉蓉
关键词: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秸秆和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小麦田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作农田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氮组分的影响。基于黄土高原8年冬小麦覆盖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生育期秸秆覆盖(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3个处理。采用干筛法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全氮(STN)、微生物量氮(MBN)和潜在可矿化氮(PNM)含量。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2种覆盖处理均未在各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有显著变化,但SM处理相较于PM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的1.00~0.25 mm粒径团聚体STN含量(12.88%,P<0.05)。(2)与CK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中>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分别提高18.67%,24.05%,20.08%(P<0.05),且各粒径团聚体PNM含量分别提高35.13%,30.03%,42.88%(P<0.05);SM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2.00 mm粒径团聚体MBN含量提高23.02%(P<0.05),分别提高>2.00,2.00~1.00,<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28.59%,31.31%,32.48%(P<0.05)。(3)PM处理较CK处理提高0-10 cm土层中<0.25 mm粒径团聚体PNM含量(32.34%,P<0.05)。(4)微团聚体(<0.25 mm)氮组分含量均高于大团聚(>0.25 mm)氮组分含量,但大团聚体氮组分贡献率为81.88%~87.66%。可见,SM处理可提高土壤表层大团聚体氮组分的贡献率,使更多的氮素储存在大团聚体中,而PM处理对团聚体氮素贡献率的影响作用较小。总体而言,与CK和PM处理相比,SM处理可提高总土壤氮组分含量,提高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氮组分含量,使更多的氮储存在大团聚体中,促进土壤氮素周转。
张少宏付鑫IHSAN Muhammad刘文清王俊
关键词: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
覆盖方式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目的]本文借助冬小麦覆盖种植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覆盖试验...
付鑫王俊刘全全李蓉蓉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王俊付鑫张琪
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生长季动态被引量:13
2018年
基于黄土高原8 a的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及颗粒有机碳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旱作农田不同碳组分对地表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在玉米生长期间总体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在大部分作物生育期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而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后期导致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显著下降。3)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地膜覆盖后土壤有机碳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于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对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4)对照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在大喇叭口—抽雄期均有显著下降,而秸秆覆盖下两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保持平稳,表明秸秆覆盖对生育后期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作用,地膜覆盖则无明显效果,且在春玉米生育后期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
毛海兰王俊付鑫李蓉蓉赵丹丹
关键词: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土壤有机碳春玉米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冬小麦地4种覆盖方式下(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M1)、全生育期4 500kg/hm^2秸秆覆盖(M2)和夏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SM))土壤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秸秆覆方式对冬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以及各组分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CK(无覆盖对照)处理,M1(全生育期9 000kg/hm^2)、M2(全生育期4 500kg/hm^2)和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均显著增加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p<0.05),而20—40cm土层差异不明显,其中M1(全生育期9 000kg/hm^2)处理效果最佳,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作用相对较弱。(2)不同覆盖方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96%~3.31%,2.83%~3.78%,18.13%~37.25%。(3)各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都随着土层的逐渐深入而下降,且土层越深,变化越趋于缓慢。(4)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两两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潜在矿化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47,0.700,0.614,可见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颗粒有机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有机碳的贮存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具有增加效应,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方式实际运用价值较高。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是土壤肥力变化更加敏感的指标。
李蓉蓉王俊毛海兰付鑫
关键词:秸秆覆盖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氮磷配施NP、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M以及长期休闲地BL),测定了0—15,15—30,0—30cm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矿化氮和颗粒有机氮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施肥30a后,在0—30cm土层,NPM处理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矿化氮分别较CK提高了35.0%,27.0%和48.9%(P<0.05),且这种增加作用在15—30cm更明显,土壤全氮增幅达到41.3%(P<0.05),但颗粒有机氮差异并不显著;此外,NPM处理微生物量氮、颗粒有机氮含量较NP处理分别提高了35.2%,307.5%(P<0.05),而NP处理与CK仅潜在矿化氮差异显著。与种植作物相比,长期休闲降低了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矿化氮和颗粒有机氮含量,差异分别为15.0%,1.8%,31.3%和33.6%,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潜在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颗粒有机氮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长期持续施入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增加旱作农田土壤全氮,同时增加其组分含量,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保持其供氮能力。
赵丹丹王俊付鑫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