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琳琳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花生线虫病害病原鉴定与生物学研究
- 在福建省、河北省、山东省的部分花生产地开展花生线虫种类和花生线虫病害调查,取得以下结果: 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与分子测序比对分析,共鉴定出6种花生病原线虫,分别为短尾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
- 廖琳琳
- 关键词: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
- 龙岩烟区烟草赤星病生态位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为了解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在大田空间分布情况及对不同品种烟草的危害程度,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从寄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角度系统分析了赤星病病菌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在试验烟草品种中的寄主生态位宽度大,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918 7,病情指数的生态位宽度为0.931 4。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大小依次为闽烟35>翠碧1号>C2>红花大金元,说明赤星病病菌基本上可以侵染各个参试品种;各品种赤星病的空间生态位宽度也较大,赤星病对各品种的发病率空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闽烟35>C2>红花大金元>翠碧1号,对各品种的病情指数空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闽烟35>翠碧1号>红花大金元>C2。说明赤星病病菌可以较充分地占据烟株上、中、下各空间部位而全面危害烟株。因此,掌握烟草赤星病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利于烟草赤星病的有效防治。
- 赖荣泉廖琳琳钟秀金王刚白建保
- 关键词:烟草赤星病生态位宽度
- 温度对短尾根腐线虫繁殖力的影响及其胚胎发育过程被引量:3
- 2017年
- 在福建省花生种植区发现短尾根腐线虫的侵害.采用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线虫,观察温度对线虫繁殖力的影响以及线虫在最适温度下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表明,短尾根腐线虫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30℃.30℃下短尾根腐线虫从产卵至2龄幼虫孵化需要8~9 d.
- 廖琳琳肖顺刘国坤张绍升
- 关键词:温度繁殖力胚胎发育
- 花生短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与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 章淑玲廖琳琳刘国坤肖顺张绍升
- 关键词:花生症状
- 利用兰花根菌栽培公石松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利用兰花根菌栽培公石松的方法,将兰花菌根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上切取瘤状组织,移入真菌平板培养基待菌丝长出,提取菌丝移入相同平板培养基进行提纯培养;在25‑30℃培养7‑8天...
- 林成辉吴祖建潘贤廖琳琳
- 文献传递
- 寄生于花生的根腐线虫种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被引量:4
- 2015年
-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花生根部发现根腐线虫的侵害,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 DNA-ITS区测序及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咖啡根腐线虫.盆栽接种试验证明,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和荚果,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结荚率,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
- 廖琳琳章淑玲肖顺张绍升
- 关键词:花生
- 一种公石松组织培养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公石松组织培养方法,以野生公石松为外植体建立无菌体系,经过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此技术体系克服肉质茎内生菌多,容易变色困难。继代培养阶段形成的种苗粗壮,根、茎、叶分化较完整,根部活力强。种植时发根快,成活率高...
- 林成辉廖琳琳
- 文献传递
- 利用兰花根菌栽培公石松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利用兰花根菌栽培公石松的方法,将兰花菌根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上切取瘤状组织,移入真菌平板培养基待菌丝长出,提取菌丝移入相同平板培养基进行提纯培养;在25‑30℃培养7‑8天...
- 林成辉吴祖建潘贤廖琳琳
- 文献传递
- 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文章阐述了植物保护专业传统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局,探讨了如何将实验操作视频、微课、数字化标本、虚拟仿真实验和在线讨论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 廖琳琳许文耀蔡学清
- 关键词:植物保护信息技术实验教学
- 一种公石松组织培养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公石松组织培养方法,以野生公石松为外植体建立无菌体系,经过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此技术体系克服肉质茎内生菌多,容易变色困难。继代培养阶段形成的种苗粗壮,根、茎、叶分化较完整,根部活力强。种植时发根快,成活率高...
- 林成辉廖琳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