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平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1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新文科”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反思、创新研究及实践被引量:15
- 2020年
- "新文科"理念不仅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且为其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打开新局面、提供新方法。如何主动承担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需求的重任并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是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反思、多维度定位、创新探索并在实践中反复论证,意义在于:观念上,重新认识英美文学课程所发挥的思政作用;方法上,突显强调"诱发引导、交互对话";目标上,启发学生从跨文化视角、以跨学科思维评价外来文学与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传递中国能量、中国精神的意识与责任感。
- 张晓平
-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 《拉帕齐尼的女儿》中《圣经》原型的哥特性探究
- 2017年
- 纳撒尼尔·霍桑为哥特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基督教背景使其写作呈现出《圣经》人物原型本土化的鲜明特征。学术界许多人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人物进行了解读。既存的评论多从《创世纪》里"上帝——人——撒旦"这一三角结构中寻找原型。其实,该小说所涉及的《圣经》人物原型已经远远超出这一阈限,小说中的人物乔万尼、拉帕齐尼、巴格里奥尼、比阿特丽斯的塑造,分别以《创世纪》中的以实玛利、《列王纪》中的亚哈王、先知以利亚、《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为原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拉帕齐尼的女儿》进行重读,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文本表层话语之下的基督教主题及圣经原型的哥特性。
- 张晓平
- 关键词:《圣经》
- 规训·觉醒·歧路--论《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别博弈
- 2024年
- 文章从多重理论视角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别博弈,从弑母、空间压制、客体化方面揭示男权机制对女性的规训,从自我叙述、反欲望、女性联盟揭示女性主体的觉醒历程,从理想化、自我评价机制分裂、女性性别霸权主义方面揭示女性在反叛中所误入的歧路。莎翁在为女性主体建构提供一种新颖的叙事范式的同时,又将能否成功反规训男性设立为评估女性价值高低的衡量标准,从而误入了女性中心主义的桎梏之中,需要引起学界及社会的警惕。
- 张晓平
-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规训觉醒歧路
- 由女性主义叙事建构的文本张力——评《外婆的日用家当》
- 2014年
-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围绕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借母女观念的冲突深刻反映了种族问题及作者的黑人情结和焦虑情绪。沃克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奠定了文本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文本的女性叙事空间、"表层文本"与"隐含文本"差异形成的复义性,以及"故事"层与"话语"层间的张力等进行探讨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旨。
- 张晓平
-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外婆的日用家当》
- 论《胎记》中的“中间地带”
- 2018年
- 作为纳撒尼尔·霍桑的模糊性写作理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胎记》以其意义的晦涩难解引起学界关注。传统研究认为文本中潜藏着某种统一的主题或意义,并致力于证明其存在,却忽略了从小说词汇及叙事层面探讨这种模糊性的具体呈现。《胎记》中的模糊性本质上是"中间地带"理论在词汇与叙事层面的表现,中间地带处于现实和想象空间的临界之处,实与虚在此处矛盾而和谐地共存。通过"中间地带"理论在词汇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展现,《胎记》表现了霍桑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深刻思考。
- 张晓平
- 关键词:《胎记》词汇叙事
- 哥特式风格在《鄂榭府崩溃记》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延异被引量:1
- 2013年
- 在美国文学史上,集哥特式风格之大成的作家当首推爱伦·坡,他的诗歌和小说成为阐释哥特式风格的最佳文本。威廉·福克纳促成了"南方文艺复兴",他对南方社会背景、贵族家庭没落悲剧的描绘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福克纳的南方小说与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看似并无瓜葛,但在展现南方历史所形成的家族悲剧的过程中,哥特式风格渗透其间,并随叙事逐渐彰显。结合文本的意象指涉、叙事线条、时空向度及作者的终极关怀,二人各自的代表作《鄂榭府崩溃记》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还有较广阔的研究空间,二者分别代表了全情投入和点到即止的叙事策略的两个极端。
- 张晓平
- 关键词:哥特式风格《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延异
-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 2017年
- 女性哥特作品是女性主义意识与哥特小说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南方女性文学自成一体,更注重精神层面,哥特效应更具冲击力。《伤心咖啡馆之歌》呈现出典型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空间意象的闭锁象征父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的践踏和束缚;叙事干预在文本中实现了女作家话语权的建构和延伸;小说结尾将个人困境和未来的茫然不可知投射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自省和思考空间。
- 张晓平
- 关键词:女性哥特《伤心咖啡馆之歌》叙事特征
- 从“呼语法”视角重审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意识建构
- 2021年
- 在生态系统失衡退化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思想变革和文化自觉迫在眉睫,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生态批评的发展并不以评价层出不穷的生态相关作品为第一要务,它也表现在对已有经典的重评重塑。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解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用主体间性原则替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为文学经典的重读重审开辟了广阔空间。从“呼语法”视角,考掘构成英国生态批评源流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意识,是对浪漫主义生态学研究的补充,有助于促使人们重建生态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对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意识格局和生态审美修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张晓平王磊
-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生态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