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武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保护区
  • 1篇单倍型
  • 1篇修枝
  • 1篇油杉
  • 1篇云杉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功能
  • 1篇皮层
  • 1篇青海云杉
  • 1篇群体遗传结构
  • 1篇林场
  • 1篇内寄生
  • 1篇寄生

机构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5篇李学武
  • 3篇田呈明
  • 2篇陈磊
  • 2篇栾晓峰
  • 2篇白云
  • 2篇朱宁波
  • 2篇杨立
  • 1篇唐小平
  • 1篇姜宁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海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危害评估——以青海省仙米林场、麦秀林场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对17个受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为害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样地调查,结果表明:云杉矮槲寄生能够降低青海云杉的结实率,并增加小蠹虫入侵的几率以及致死率,最终影响云杉林的自然更新。云杉寄生害的不同危害等级对云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影响程度呈递增状态,各危害等级对树高平均年生长量、径平均年生长量、材积平均年生长量之间的影响呈显著性差异,且当危害等级达到Ⅲ级时,对寄主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发现青海云杉的2年生针叶长度和直径随着危害等级的增加递减。对受害青海云杉进行修枝处理的完全治愈率达到45.4%,降低危害等级的比例达到72.8%,是有效控制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的技术手段。
姜宁孙秀玲李学武田呈明
关键词:修枝
基于管理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在比较和总结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和分类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区的分类标准,提出了基于不同管理目标的保护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试图对我国1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探索性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不同组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尤其在自然性、多样性、珍稀程度、资源状况等方面,严格保护类、国家公园类、物种及栖息地管理类、自然景观类和资源管理类保护区数量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7.40%、6.50%、26.83%、16.26%和13.01%,面积分别占样本总面积的64.39%、26.81%、7.20%、0.83%和0.76%。分类结果明确了保护区管理目标,且与保护区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对保护区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黄木娇杨立李学武栾晓峰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指标体系
云杉矮槲寄生内寄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以被云杉矮槲寄生侵染的青海云杉枝条为材料,从解剖学水平观察云杉矮槲寄生的内寄生系统。结果表明:云杉矮槲寄生的内寄生系统由分布在寄主皮层内的皮层根和镶嵌在寄主木质部中的吸根组成。皮层根可以沿着寄主枝条,通过挤压寄主皮层细胞的方式扩展,并穿透寄主表皮层形成云杉矮槲寄生的寄生芽;在靠近或接触寄主次生韧皮部时形成吸根,吸根顶端细胞定向穿透寄主韧皮部和形成层,侵染木质部,并沿木射线方向生长。当云杉矮槲寄生侵入寄主以及皮层根向外生长时,寄主表皮层发生加厚现象。随着云杉矮槲寄生侵染部位的寄主皮层细胞数增多,引起枝条膨大。研究认为,云杉矮槲寄生可以进行系统侵染,反映了云杉矮槲寄生与其寄主在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朱宁波陈磊白云李学武才让旦周李涛李积闰田呈明
关键词:青海云杉
云杉矮槲寄生遗传多样性及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该研究采用CTAB法提取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的基因组DNA,利用ITS1片段的序列信息对中国9个不同地理群体的62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2条ITS1序列共定义16个单倍型(H1~H16),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678 5,π=0.005 9),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则表现出较大差异(h=0~1.000 0,π=0~0.009 4);AMOVA分析显示云杉矮槲寄生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到51.37%,群体间为48.63%。(2)Network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单倍型H1和H12较为古老,且所有群体对2种单倍型无共享现象;单倍型H1是广布单倍型,存在于青海和甘肃的6个群体中,单倍型H12仅在四川的2个群体中有分布。(3)基于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群体聚类和中介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四川的3个群体为独立类群,区别于青海、甘肃群体,且甘肃和青海的群体之间没有明显分化。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云杉矮槲寄生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进化及后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白云陈磊朱宁波李学武才让旦周吴有林田呈明
关键词:群体遗传结构单倍型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足迹的自然保护区分类被引量:5
2018年
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分类体系,对744个自然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级别、类型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与人类足迹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反映对自然保护区实行不同管理方式的必要性.自然保护区发挥较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一定的洪水调蓄和土壤保持功能.人类足迹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自然保护区的级别和规模与人类足迹呈负相关关系(P<0.01).类型划分结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类153个、生态安全管理类79个、物种和栖息地管理类168个、自然景观类242个、自然遗迹类24个、资源管理类自然保护区78个.该方法明确了各类型的管理目标,能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黄木娇杨立唐小平李学武栾晓峰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