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作证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结合面
  • 2篇接触刚度
  • 1篇弹塑性
  • 1篇切向接触刚度
  • 1篇接触点
  • 1篇静摩擦
  • 1篇静摩擦因数
  • 1篇法向接触刚度

机构

  • 3篇太原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张学良
  • 3篇陈永会
  • 3篇兰国生
  • 3篇温淑花
  • 3篇牛作证
  • 2篇殷东华
  • 1篇刘丽琴
  • 1篇王南山

传媒

  • 2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振动与冲击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临界接触参数连续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MB接触分形理论及其修正模型,在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基础上,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建立了临界接触参数连续条件下的计及微接触面积分布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对法向接触刚度影响明显,且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下的法向接触刚度大于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接触机制下的对应法向接触刚度;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且因分形维数取值不同而呈凸弧性的非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1--1.4)或近似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4---1.9),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D=1.1--1.5)及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分形维数D=1.5--1.9),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王南山张学良兰国生温淑花陈永会刘丽琴牛作证
关键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
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被引量:3
2013年
摩擦磨损导致部分能源的消耗,且主要发生在接触区域,其接触特性依赖于接触表面之间的微观弹塑性变形。本文在三维接触分形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微凸体的完全弹性和完全塑性阶段的变形机制,建立了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三维分形模型,推导了静摩擦因数f的解析解。通过仿真研究了分形维数D、无量纲分形特征尺度参数G*以及无量纲法向总载荷P*等因素对静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结合面静摩擦因数f先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然后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无量纲法向总载荷P*的增大而增大;随着G*的增加而减小。
殷东华张学良温淑花牛作证陈永会兰国生
关键词:结合面静摩擦因数
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和微接触大小分布函数,建立了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三维分形模型,并通过对所建模型的仿真,揭示了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与结合面诸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将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进行数字仿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也增大;随着切向载荷和G的增大,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则减小;随着D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分形维数D和D s的增大,二维分形模型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越来越接近三维分形模型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
牛作证张学良温淑花兰国生陈永会殷东华
关键词: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