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会荣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物量
  • 2篇杉木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密度
  • 2篇海拔
  • 2篇海拔梯度
  • 1篇氮源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养分
  • 1篇森林生物
  • 1篇森林生物量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水分
  • 1篇松乳菇
  • 1篇碳氮源
  • 1篇特征指标

机构

  • 7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王会荣
  • 6篇徐小牛
  • 3篇张莎莎
  • 3篇王晶晶
  • 2篇张丹丹
  • 1篇陈名君
  • 1篇张志雁

传媒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食用菌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动态变化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7
2018年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驱动者,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为了探讨不同年份气候差异及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在安徽南部查湾自然保护区选择不同坡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就氮、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的影响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研究。选择中坡和坡顶两种立地类型,分别设置3种控制实验,对照(CK,0 kg N?hm^(-2)?a^(-1))、氮添加(N,100 kg N?hm^(-2)?a^(-1))、氮磷添加(N+P,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取样后,测试不同处理土壤MBC、MBN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后,不同坡位MBC和MBN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与対照相比,氮磷和氮添加中坡MBC分别降低了14.6%和15.4%,而在坡顶,两种处理MBC分别提高5.8%和2.1%。中坡MBC变化范围为171.94~2 151.35 mg?kg^(-1),MBN变化范围为52.14~203.3 mg?kg^(-1);坡顶MBC变化范围为102.49~2 219.95 mg?kg^(-1),MBN变化范围为38.56~203.3 mg?kg^(-1)。中坡第2年、第3年及坡顶第3年氮磷和氮添加降低了ω(MBC)/ω(MBN)比,不同坡位ω(MBC)/ω(MBN)比均值为7.88~14.21。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土壤MBN在生长季节(5月、7月、9月及11月)较高,最低值出现在休眠期(1月);养分添加改变了土壤MBN季节变化规律。季节、坡位改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因此,养分添加对不同立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年份存在差异。长期氮、磷添加降低了ω(MBC)/ω(MBN)比值,但不同坡位反应时间存在差异。土壤MBC、MBN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主要受不同年份降雨和气温变化控制。冗余分析(RDA)表明,月降水频率、不同年份气温及降水差异、林分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均对土壤微生物量存在显著影响,其季节变化由降水频率(月降水天数)、降水量及气温变化和月降水量及气温波动差异(月标准差)所控制。
戴允泽王会荣李爱琴朱永一汪小鹏房震徐小牛
关键词: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量常绿阔叶林
杉木成熟林细根形态与功能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异特点被引量:12
2020年
为探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在安徽省金寨县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不同海拔高度(750、850、1000、1150 m)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为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细根样品,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细根生物量、形态特征参数和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增加,0—3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在海拔750 m生物量最大,其余指标在海拔1150 m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同一海拔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减少趋势。(2)随海拔梯度增加,0—30 cm土层细根C和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C/N比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同一海拔细根C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N含量呈降低趋势,C/N比呈上升趋势。(3)细根N含量与生物量、根长密度和体积密度显著正相关,C/N比与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极显著负相关。(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物量及其形态指标影响显著。
李爱琴张莎莎王会荣张丹丹赵晓雅关梦冉徐小牛
关键词:杉木海拔梯度细根生物量土壤水分
不同海拔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4
2020年
为探究不同海拔梯度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其对海拔的响应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在安徽省金寨县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4个海拔梯度(750、850、1000、1150 m),测定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分析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0-1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为42.15、2.51、0.92 g·kg^−1,均高于我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土壤C/N比为17.01,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土壤C/P比为43.59,N/P比为2.63,两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海拔升高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全磷呈现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随海拔增加不同土层土壤碳氮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碳磷比和氮磷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呈降低趋势,而土壤碳氮比在不同海拔间变化趋势不一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和全磷、全氮和全磷显著负相关;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海拔不相关,与土壤pH、含水率、容重显著相关。
张莎莎李爱琴王会荣王晶晶徐小牛
关键词:海拔梯度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
松乳菇菌丝体培养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pH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乳菇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适合松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6℃;当pH6~7时,菌丝长势最好。
王会荣张志雁陈名君
关键词:松乳菇生物学特性碳氮源温度PH
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安徽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研究安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森林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第8次(2014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估算安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林级、林种和起源的乔木林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安徽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为8.51×10~7 t,平均碳密度为20.55 t/hm^2,其中竹林的碳密度最高,为37.33 t/hm^2。乔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分别为6.42×10~7和1.45×10~7 t,各占总碳储量的75.47%和17.02%;不同龄级乔木林中,中龄林碳储量最大,达2 490.92×10~4 t,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0%;过熟林碳储量最小,为256.24×10~4 t,仅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3.99%,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的趋势。用材林和防护林的碳储量分别为3 798.04×10~4和2 205.68×10~4 t,共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3.48%;各林种碳密度大小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天然林的面积(153.86×10~4 hm^2)略低于人工林(154.81×10~4 hm^2),但由于天然林的碳密度高于人工林,使得天然林的碳储量(3 476.50×10~4 t))反而高于人工林(2 946.29×10~4 t)。【结论】安徽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但其碳密度较低,应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和管理,以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王会荣李爱琴王晶晶徐小牛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
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及固碳潜力被引量:11
2019年
为了明确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安徽省1989-2014年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结合主要树种含碳率,估算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9年的32.98×10^6 t C增加到2014年的85.72×10^6 t C,碳汇量为52.75×10^6 t C,年均增长率为4.06%,碳密度增加了8.51 t C/hm^2。乔木林是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竹林次之,二者分别占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83.27%、13.41%,各林型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竹林、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天然林植被碳储量略高于人工林;安徽省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为35.67 t C/hm^2,栎类固碳潜力最大。因此,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但碳密度较低,加强科学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李爱琴王会荣王晶晶滕臻徐小牛
关键词:碳储量固碳潜力
混交对林分生长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为混交林营造和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246篇文献617条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不同混交树种类型(阔叶混交、针灌混交、针阔混交、针叶混交和竹针混交)、混交比例(指目的树种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比例,分为≥0.1~<0.2、≥0.2~<0.4、≥0.4~<0.6、≥0.6~<0.8和≥0.8~<0.9)、林龄(≤9 a、10~19 a、20~29 a、30~39 a和≥40 a)和海拔梯度(<400 m、≥400~<800 m、≥800~<1200 m、≥1200~<1600 m和≥1600~<2000 m)对混交林中目的树种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的影响。【结果】混交对目的树种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以及生物量累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树种类型的混交林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针灌混交效益最大;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混交比例≥0.1~<0.8时显著促进林分生长,而混交比例≥0.8~<0.9时对树高生长、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积累有一定抑制作用;混交对不同林龄林分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增大,混交对目的树种胸径生长和林分生物量累积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林木连年生长量变化特征一致,但混交对目的树种树高生长和林分蓄积量的促进作用随林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海拔梯度下,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混交对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1200~<1600 m时促进作用最大。【结论】混交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的混交树种类型、混交比例、林龄及海拔对混交效应的影响均差异显著。
王会荣关梦冉张莎莎李爱琴张丹丹赵晓雅徐小牛
关键词:混交林META分析混交比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