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越

作品数:6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溅蚀
  • 2篇雨滴
  • 2篇土壤溅蚀
  • 2篇降雨
  • 1篇雨强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物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可蚀性
  • 1篇土壤粒径
  • 1篇壤土
  • 1篇模拟降雨
  • 1篇可蚀性
  • 1篇降雨动能
  • 1篇降雨强度
  • 1篇褐土

机构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杨帆
  • 6篇程金花
  • 6篇张洪江
  • 6篇秦越
  • 1篇刘宇
  • 1篇张东旭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北京市褐土区降雨参数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研究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与雨滴击溅产生溅蚀量的关系,同时分析溅蚀量的距离分布特征,以期深入探究雨滴溅蚀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i)在雨滴击溅侵蚀中,下坡方向的溅蚀量最大,显著高于上坡方向的溅蚀量;侧坡方向的溅蚀量次之,上坡方向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和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的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正的线性函数关系。两个降雨参数均能良好的反映降雨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3)溅蚀土粒分布在距离样地0~80cm内,其中61%~75%的土粒分布在0~20cm内。溅蚀量随着溅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
秦越程金花张洪江丛月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土壤溅蚀降雨强度降雨动能
草本植物对雨滴动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自制雨滴发生器产生雨滴,选取野牛草、狗尾巴草、苜蓿草和玉米小苗4种草本植物及6种茎高进行溅蚀实验,采用色斑法计算雨滴直径,系统研究草本植物对雨滴动能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在相同植物茎高的条件下,草本植物的叶面积越大,经其作用后雨滴改变直径也越大,两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在同种草本植物的条件下,雨滴直径与植物茎高呈正相关,这一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表示;(3)草本植物的茎高和叶面积均和雨滴动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相同草本植物的条件下,植物茎高和植物改变后的雨滴动能符合与植物叶面积相关的线性函数;(4)溅蚀量(S)和雨滴动能(E)呈正相关,符合与植物叶面积相关的线性函数,且线性方程的斜率随叶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丛月张洪江程金花秦越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草本植物
北京市延庆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可蚀性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以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内农地、杏林、侧柏林、乔灌混交林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有机质含量变化以及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农地>杏林>侧柏林>乔灌混交林,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低于农地(p<0.05)。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表现为:乔灌混交林<侧柏林<杏林<农地。表层0—20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小于20—40cm土层,表明其土壤抗侵蚀能力高于深层土壤,反映出保护表层土壤的重要性。对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相关关系最为密切(p<0.05)。
杨帆张洪江程金花丛月秦越周柱栋张东旭刘宇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土地利用方式
雨滴对击溅侵蚀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雨滴发生器产生雨滴,选用5种直径的雨滴在4种降落高度下,分别对5种含水量的壤土进行雨滴击溅实验,每组实验设定2个重复,分析雨滴直径以及雨滴动能对溅蚀量的影响,同时分析溅蚀量的粒径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当雨滴动能小于0.067 4×10-3 J时,雨滴不能产生击溅侵蚀。在一定的雨滴直径范围内,小雨滴产生的溅蚀量较多,即小雨滴易于造成击溅侵蚀。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加呈线性增长。(2)对于同种类型的土壤,溅蚀量随着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存在着使土壤溅蚀量达到最大的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土壤抗蚀性呈负相关关系。(3)溅蚀土粒的粒径≤2mm时,其中细砂粒和粘粒含量与原土较为接近,粉粒含量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粗粉粒含量远高于原状土壤。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溅蚀土粒的分选规律变得明显,小粒径(<0.05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减小,大粒径(>0.2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增加。
秦越程金花张洪江丛月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壤土土壤粒径
华北土石山区草本植被覆盖度对降雨溅蚀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植被覆盖度对雨滴动能和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溅蚀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拦截后雨滴的动能呈负指数函数关系;(2)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溅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这一关系可用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来表示。溅蚀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植被覆盖度为40%前十分显著,可认为植被覆盖度40%是一个临界值;(3)在同一雨强相同植被覆盖度的情况下,溅蚀量随溅蚀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各溅蚀距离内的溅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对溅蚀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丛月张洪江程金花秦越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溅蚀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
程金花秦越张洪江丛月杨帆闫永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