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月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抗氧化
  • 2篇大型蚤
  • 2篇毒性效应
  • 2篇沙星
  • 2篇全氟辛烷
  • 2篇全氟辛烷磺酸
  • 2篇锦鲤
  • 2篇抗氧化防御系...
  • 2篇氟沙星
  • 2篇斑马
  • 2篇斑马鱼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毒性

机构

  • 8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8篇沈洪艳
  • 8篇王冰
  • 8篇赵月
  • 2篇武彤
  • 2篇周可心
  • 1篇张远
  • 1篇李敏
  • 1篇高吉喜
  • 1篇王文欢
  • 1篇刘军伟

传媒

  • 2篇河北科技大学...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年份

  • 7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被引量:15
2015年
为明确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采用鱼类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当NFLX暴露质量浓度达到1 000mg/L时,NFLX对锦鲤无急性毒性。NFLX暴露15 d,在1 mg/L、5mg/L、25 mg/L和125 mg/L 4个组中,5 mg/L组锦鲤肝脏SOD活性在6 d时达到最大(p<0.01);125 mg/L组MDA含量在15 d时达到最大值(p<0.01);25 mg/L、125 mg/L组锦鲤肝脏中MDA含量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 1、0.953 5。各组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1 mg/L组NFLX可使鱼肝GST与GSH产生适应性反应;5 mg/L组诱导GST与GSH效应最为显著,呈现"钟形"变化趋势,5 mg/L很可能是NFLX对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影响的一个阈值或转折点。鱼肝GPT与GOT活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5 mg/L组被诱导效应最为显著(p<0.01)。5 mg/L很可能是锦鲤适应NFLX暴露和机体中生物酶发挥作用的一个转折点。比较上述抗氧化和转氨酶指标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发现,在NFLX作用下,锦鲤肝脏中GST、GSH两个指标对NFLX的反应比SOD、MDA、GPT、GOT灵敏,变化规律稳定,更适合评价水环境中NFLX暴露的毒性效应。
沈洪艳曹志会赵月王冰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环境毒理学诺氟沙星锦鲤毒性效应抗氧化防御系统
农田对太子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研究农田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以太子河南、北支为例,应用无度量多维标定分析(NM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农田的响应.研究发现:太子河北支物种组成以摇蚊科为主,其次是毛翅目和蜉蝣目,而積翅目相对多度较少;在南支则以蜉蝣目、積翅目和毛翅目物种为主,摇蚊科相对多度有所下降;北支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是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较少,撕食者几乎没有,南支各类功能摄食类群均有出现,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较多.太子河南、北支的水温、p H值、电导、悬浮物(SS)、总溶解性固体(TDS)和总氮(TN)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支的水温、电导和TDS显著高于南支;两条支流的水体均为弱碱性水质,南支的p H平均值高于北支;北支的SS和TN略高于南支.利用CCA开展土地利用因素对水质影响分析的总体结果表明,在河段和河流廊道尺度,农田面积比对第一轴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0.76和-0.79,且水质要素-土地利用相关性在河流廊道尺度上为0.84,而在河段尺度上为0.71.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物种的CCA分析可以看出,农田、河滩、居民用地方向多为耐污和中度耐污类群,且沿农田方向物种分布较少.而与此相反的,和旱田轴相反的第四象限内多为四节蜉科(如B.bicaudatus)等敏感类群.
沈洪艳曹志会王冰赵月高吉喜王文欢张远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农业活动土地利用类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中的应用——以河北省围场县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2003-2012年围场县的经济、水环境、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相关数据,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围场县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3-2012年围场县生态安全警情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围场县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预警指数由2003年的5.278 1上升到2012年的6.809 1,处于"轻警"状态,趋于预警状态。就压力、状态、响应各子系统而言,2003-2012年围场县生态安全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的预警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趋势良好。
沈洪艳刘军伟曹志会赵月王冰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安全预警预警指数
全氟辛烷磺酸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大型蚤21天暴露和子代21天恢复实验法,研究了PFOS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子代F1(1st)和F1(3rd)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PFOS质量浓度高于20mg/L时,F0代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都受到显著抑制。3个指标在最高浓度组与空白组相比,依次降低了62.2%,40.6%,34.0%(p<0.01)。随PFOS暴露浓度增加,其对大型蚤毒性逐渐加重,PFOS暴露浓度与对大型蚤毒性之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PFOS质量浓度高于30mg/L时,F1(lst)代总产卵量和终点体长受到显著抑制。F1(3rd)代比F1(1st)代大型蚤恢复程度更好,除暴露于50mg/L的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仍受显著抑制,其他指标都恢复到接近空白组水平。大型蚤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建议将其用于评价PFOS的慢性毒性。
沈洪艳杨杰频曹志会王冰赵月
关键词:全氟辛烷磺酸大型蚤慢性毒性
氧氟沙星对锦鲤抗氧化系统和DNA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由于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威胁,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毒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LX)对锦鲤抗氧化酶活性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OFLX对锦鲤鱼肝SOD活性、MDA和GST含量呈现显著的诱导效应。当OFLX浓度200 mg/L,暴露13 d时,锦鲤肝脏各项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均出现显著降低,表明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的累积毒性超出了鱼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导致鱼体的抗氧化系统的损伤。鱼鳃组蛋白H2AX(γ-H2AX)磷酸化结果表明,OFLX可造成鱼体DNA损伤,诱导鱼鳃γ-H2AX产生和簇集,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OFLX浓度200 mg/L,暴露4 d时鱼鳃γ-H2AX浓度达到最大值(110.49 ng/L)。随着暴露时间继续增加,各浓度组γ-H2AX含量均有所下降,表明OFLX可能导致造成DNA双链的断裂,导致γ-H2AX浓度下降。该结果为评估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和DNA毒性影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沈洪艳王冰赵月曹志会武彤
关键词:氧氟沙星毒性效应Γ-H2AX
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废水出水对斑马鱼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10%、20%、30%、40%体积百分比的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出水15 d内对斑马鱼肌肉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斑马鱼肌肉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在暴露过程中以诱导为主,经过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出水比例达到10%时就可以对斑马鱼产生氧化损伤效应,但是比例达到40%时其对斑马鱼的氧化损伤程度并未超过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阈值,斑马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最终达到了新的平衡,说明鱼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此外,斑马鱼SOD活性、MDA含量均对链霉素生产废水的胁迫有应激反应,两者有协同性,但是SOD活性比MDA含量更敏感。
赵月曹志会王冰周可心沈洪艳武彤
关键词:链霉素斑马鱼抗氧化防御系统
PFOA和PFOS对大型蚤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试验采用静态暴露法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PFOA和PFOS对大型蚤均具有急性毒性效应。当大型蚤暴露于PFOA和PFOS72h时LC50值分别为102.41mg/L(95%置信区间为9.32~115.23mg/L)、70.65mg/L(95%置信区间为65.32~77.21mg/L),说明大型蚤对PFOS的毒性效应更为敏感,且72h内PFOA和PFOS对大型蚤的LC50值均随暴露浓度的增加及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按照鱼类生态毒性分级,PFOA和PFOS对大型蚤的毒性等级均为低毒物质,而按照美国华盛顿州化学品毒性分级,均属于D级,即最低级毒性物质;暴露于PFOA和PFOS大型蚤的观察终点EC50值表明,PFOA和PFOS对大型蚤的活动抑制程度均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这与本研究得出的LC50值结果一致,且PFOS比PFOA对大型蚤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可见,无论在大型蚤致死效应试验中还是活动抑制试验中,PFOS的毒性均强于PFOA。
刘冉曹志会赵月王冰沈洪艳杨杰频
关键词: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大型蚤
链霉素废水对斑马鱼POD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为明确链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暴露于10%、30%、50%和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中,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3、6、9、12和15天检测斑马鱼肌肉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两种生化指标,考察链霉素废水对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组(10%体积百分比)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均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在中浓度组(30%和50%体积百分比)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基本维持在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GSH活性变化反复,其中30%体积百分比试验组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表现出抑制—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50%体积百分比试验组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表现出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高浓度组(70%体积百分比)废水对斑马鱼的毒害作用比较明显,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同样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结果分析表明:斑马鱼暴露在10%~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中15d,其肌肉组织中POD活性不如GSH含量敏感,在10%体积百分比链霉素生产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变化呈现出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在70%体积百分比链霉素生产废水中斑马鱼肌肉组织中POD活性和GSH含量变化呈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由此说明斑马鱼已受到污染胁迫并产生应激反应,其中70%体积百分比的链霉素生产废水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最强,表明鱼体已受到较大氧化损伤。
李敏赵月曹志会王冰周可心沈洪艳
关键词:斑马鱼POD活性GSH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