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隆威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教育
  • 2篇教师
  • 1篇多模态
  • 1篇虚拟漫游
  • 1篇虚拟现实
  • 1篇虚拟现实技术
  • 1篇照片
  • 1篇制品质量
  • 1篇人机协同
  • 1篇师范
  • 1篇师范教育
  • 1篇实践进路
  • 1篇数据解释
  • 1篇数字博物馆
  • 1篇数字化
  • 1篇情境
  • 1篇全景
  • 1篇全景照片
  • 1篇人机
  • 1篇未来教师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宿迁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7篇郑隆威
  • 3篇顾小清
  • 1篇史洪玮
  • 1篇张浩
  • 1篇陆亚琴
  • 1篇冯园园

传媒

  • 2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现代远程教育...
  • 1篇软件导刊.教...
  • 1篇中国教育政策...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未来教师如何培养?——人机协同师范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进路
2024年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人工智能与师范教育进行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文章首先分析了师范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探讨了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机协同对师范教育的作用及影响。之后,立足于当前师范教育的目标及需求,文章依托复杂系统理论,构建了人机协同师范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型。此模型以人机协同为中心,包含教育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维度,以及基础层、教学实践层、组织管理层、政策战略层四个层面,为理解和实施基于人机协同的师范教育创新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人机协同师范教育创新的实践进路,回应了“未来教师如何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文章对人机协同师范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可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提供新视角,并可为人机协同促进师范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余明华王龚卜洪晓郑隆威
关键词:人机协同师范教育教育创新
获取教育大数据:基于xAPI规范对学习经历数据的获取与共享被引量:71
2014年
教育大数据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对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对来源广泛的教育数据的获取。在这些有待获取的海量的教育数据中,学习经历数据作为一种承载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与之交互的学习环境等教育信息的数据,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分析价值。随着相关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经历的跟踪在技术层面已经得以实现,但学习经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数据劣构性等特点阻碍了对其广泛的应用。由美国"高级分布式学习"组织发布的Experience API(xAPI)规范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途径。xAPI规范利用"活动流"来描述学习经历,通过Statement来记录学习经历,并通过语义定义将其转化为良构且易于扩展的数据,为大数据背景下学习经历数据的获取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同时通过实现了接口规范的学习记录仓储(LRS)来共享学习经历数据,由此实现对教育大数据尤其是学习经历数据的获取和共享。
顾小清郑隆威简菁
关键词:LRS
教师技术采纳:以教学制品质量为依据
2022年
教师技术采纳是教育领域长期的研究热点,已形成了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但存在数据采集依赖自我报告、量化方法脱离教学情境等问题。为了突破上述难点,本研究引入“教学制品”概念,通过检测制品质量以追踪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将教师技术采纳的观测转化为数字化教学制品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化。本研究利用一系列深度学习方法标注和量化制品质量特征,从技术运用、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层面表征及量化教学制品质量,洞悉教师对技术理解的演变。研究发现,有关制品质量的证据对教师技术采纳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当教师接纳了新技术后,制品质量更能体现教师对技术理解的演变。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对技术理解的深入,教师在技术运用的灵活度、数字媒体学习设计的丰富度、师生会话中教学策略的掌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这些结果可为教师技术采纳研究提供新的数据采集思路与量化评价方向。
郑隆威阮佳慧冯园园顾小清
关键词:制品质量
学习分析:连接数字化学习经历与教育评价--访国际学习分析研究专家戴维·吉布森教授被引量:10
2016年
随着教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习分析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期高端访谈,我们有幸邀请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戴维·吉布森(David Gibson)教授分享其对学习分析技术应用的经验和见解。吉布森教授是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学与学习系副教授,未来学习中心(Learning Futures)主任。他曾经作为助理研究员任职于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后作为技术支持任职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科廷大学合作的"全球挑战奖"(Global Challenge Award)项目。他不仅是横跨教育、音乐、数学、计算机和心理认知等多领域的学者,还是一位独立顾问、项目主管、企业家和技术革新者,是simSchool和eFolio应用软件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兴趣从教育领域的复杂系统分析和建模,到通过认知建模、设计和实施进行个性化教育,以及在教师教育、网络应用和未来学习中开发模拟与基于游戏的学习。目前,他致力于探索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心理测试,设计数字化的学习体验,协调跨学科的发展以推动学习科学研究。另外,他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探索工具,探寻大数据时代用户行为的动态建模。吉布森教授已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参与合著《看看这些新的小工具:技术强化学习的薄弱环节》《游戏设计标准:模型、技术和框架》等书籍。2016年,亚洲数字化学习论坛(eFLA2016)特邀大卫·吉布森教授带来题为"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字化经历与学习科学连接"的主旨发言,探讨大数据时代学习与技术的变革。
郑隆威冯园园顾小清戴维·吉布森
关键词:教育评价
多模态数据赋能精准教研:情境、路径与解释被引量:10
2021年
多模态教学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具备精准化、个性化特征,符合新时代教育研究的发展要求,因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规范的顶层设计和数据解释框架而难以真正落地。文章依托智能课堂中丰富的智能技术和多模态行为数据作为破解精准教研难题的创新途径,首先综合证据资源、关系挖掘、数据报告等维度构建适应智能课堂教学环境的精准教研模式,同时从数据获取手段、数据样态、关键技术等方面搭建精准教研逻辑实现框架,为细致准确地定位教学问题与规律提供了顶层指导。然后,整合和解释数据以透视行为背后蕴含的教学意义,形成数据解释框架。文章最后指出,精准教研若要实现智慧干预与决策,除在数据阶段确保“精”与“准”之外,还需在教学干预设计、教学改进策略上做到准确无误。
王超顾小清郑隆威
关键词:教育研究数据解释
教育数字化标准研究探索
2022年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提供的强大移动终端、数据存储和计算平台,促进了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着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教育情境中数字化相关概念不清、发展状态表示模糊以及相应数字化标准发展过程和趋势缺失等问题展开探究,从DIKW理论模型视角来辨析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知识化、智能化等基本概念,提出相对应教育数字化标准发展的初始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创新阶段的内容,讨论总结了教育数字化标准的规范、诊断、导向三方面主要功能作用,并建议从新基建、新体系、新模式、新评价四个方面来重点发展教育数字化标准。
洪道诚史洪玮郑隆威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介绍了数字博物馆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与特征,描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网站中的应用价值及应用现状,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应用中几种可行的技术路线。
张浩郑隆威陆亚琴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全景照片虚拟漫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