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 作品数:12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文学更多>>
- 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
- 2010年
-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 刘颖
- 关键词:马克思美学审美价值审美理想
- 论公民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基础性
- 2011年
- 为了加强高校德育效果,公民教育的基础地位需要强化。原因在于:第一,从教学目的看,将要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是高校德育必须达到的底限目标;第二,"自下而上"的对话式教学理念是公民教育的长处,它可以化解学生对传统说教方式的抵触情绪;第三,公民教育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调适应大学生的心智状态,以智育手段提高德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养成健康的公民心态。
- 刘颖
-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校德育教学
- 论女性形象的再现机制——对电影《时时刻刻》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
- 2010年
- 电影《时时刻刻》是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影片获得成功和被接受的。但是通过对它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艺术作品中,男性主导话语对女性形象"再现"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置换和扭曲作用,而在文化研究中,代言人的身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考察前提。透过女性身份表现出的男权渗透才是女性文化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 刘颖
- 关键词:文化《时时刻刻》女性形象
- 论女性形象的再现机制——对电影《时时刻刻》的文化解读
- 2009年
-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替他们。”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用这句话来解释法国小农为什么会拥护拿破仑三世。以此来形容社会中弱势群体表达意愿的状况倒是再合适不过了。文中“代表”的法文“vertreten”即英文“representation”,意为“代表”或“再现”。文化研究一般从“再现”的意义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代表”的真实意义就是“再现”,没有完完全全的“代表”,只有充满虚构与错误的“再现”。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语境下得到展开.同样离不开这个关键词。
- 刘颖
- 关键词:《时时刻刻》文化解读女性形象文化研究语境电影弱势群体
- 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欲望观
- 2010年
-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带有了实践主体的特点,异化的实践主体通过货币中介使异化的欲望和异化的审美直接联系起来,这种状况与"美的规律"的相互作用使现实审美活动不断发展。
- 刘颖
- 关键词:马克思美学欲望审美理想异化
- 论审美领域中的欲望对象化问题
- 2009年
- 当审美文化的发展逐渐步入到现代、后现代时期,欲望已经越来越成为有关美之边界的争议性问题。面对这一争议,首先需要考察审美领域对欲望的不同态度;其次,欲望对象化理论的演进揭示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概念可以连接起不同的欲望观;第三,马克思对审美理想和异化现实关系的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恋"的分析,这两种有互补性的欲望对象化理论有助于把美之边界争议的解决思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
- 刘颖
- 关键词:审美欲望对象化
-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定位的重要性——以海西企业为例
- 2011年
- 海西经济区的确立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今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生态文化意识,在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定位处于核心地位。在价值观提炼中,依循人——社会——自然(交融)和谐共生的马克思生态观,企业首先通过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普遍共性;其次,企业又通过经营理念、愿景等价值保护带的表述把自身特性彰显出来;最后,把价值观落实到制度并有效实施使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真正在实处发挥作用。
- 刘颖
-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
- 认知理性与宗教感性的对峙——论柏拉图美学理论中深度张力的来源
- 2009年
- 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认知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辨之路,后人所说的审美活动,在他那里就被归结为一种对美的理式展开的理性认知的活动;而其感性部分又对现有的新旧宗教,尤其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古老的神话文明有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感依恋,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理二元的相互交织和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结构,这也正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 刘颖
- 关键词:柏拉图美学
- 当代艺术生产中民族身份“符号化”建构的文化反思——以“长征”艺术实践与郭凤怡现象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 刘颖
-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生产民族身份
- 西方美论中的超越式欲望观
- 2010年
- 超越式审美观主张通过审美达到人的理想性存在状况,而欲望的自然受限性与审美自由体验相悖。这种态度使相关审美理论对欲望的研究局限在如何超越它的范围。在西方美论中,超越欲望的途径大致有三种:认知理性把审美过程归属于客观精神的展开或反映;宗教理性把审美附属于对上帝的信仰;而以"无功利"为名的审美理论则以纯粹理想状态的标准,回避了欲望问题。
- 刘颖
- 关键词: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