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春

作品数:21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污染
  • 6篇PM2.5
  • 3篇有机碳
  • 3篇气溶胶
  • 3篇颗粒物
  • 3篇PM
  • 2篇色谱
  • 2篇色谱仪
  • 2篇生物质燃烧
  • 2篇水稻
  • 2篇水溶性有机碳
  • 2篇农业
  • 2篇排放清单
  • 2篇气体
  • 2篇气液
  • 2篇气中
  • 2篇污染物
  • 2篇物质燃烧
  • 2篇离子
  • 2篇离子色谱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吉林省环境科...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耶鲁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劳动保...
  • 1篇吉林省气象科...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21篇张世春
  • 11篇张学磊
  • 11篇赵红梅
  • 10篇陈卫卫
  • 6篇王毅勇
  • 4篇童全松
  • 2篇曹芳
  • 2篇周勤迁
  • 2篇李瑞敏
  • 2篇章炎麟
  • 1篇拱秀丽
  • 1篇谢立勇
  • 1篇赵洪亮
  • 1篇聂晓
  • 1篇王云彪
  • 1篇武海涛
  • 1篇李颖
  • 1篇吴瑕
  • 1篇王堃
  • 1篇刘阳

传媒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春秋季细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组成特征及来源被引量:11
2019年
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长春城郊2016年10月至2016年11月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共40套,分析了颗粒物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多环芳烃以及藿烷类化合物)和生物质燃烧标志物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用分子标记物、特征比值及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9. 0±55. 7)μg·m^-3,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 7±15. 6)μg·m^-3和(2. 2±1. 1)μg·m^-3,分别占PM2.5的26. 2%和2. 8%.所测非极性有机化合物的总平均浓度为(186. 3±104. 5) ng·m^-3,浓度高低顺序为正构烷烃[(101. 3±67. 0) ng·m^-3]>多环芳烃[(81. 4±46. 0) ng·m^-3]>藿烷类化合物[(3. 8±1. 9) ng·m^-3,其主要来源包括煤燃烧源、生物质燃烧源以及交通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该地区有机气溶胶主要排放源的相对贡献依次是煤燃烧源(47. 0%)、生物质燃烧源(42. 6%)和交通源(10. 4%).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有机气溶胶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吴瑕吴瑕翟晓瑶曹芳张世春章炎麟
一种大气中氨的采集检测装置
一种大气中氨的采集检测装置,它涉及环境监测设备。它解决了解决现有易造成污染,由于离子色谱仪造价昂贵、体积略大,不易搬运,不适用于条件简陋的检测环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由气体采集模块、气液分离模块、浓度检测模块以及温度控制模...
张世春刘小菲张学磊陈卫卫赵红梅
文献传递
长春市大气SO_2、O_3和NO_x的变化特征及来源被引量:20
2014年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市大气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SO2)和ρ(NOx)的日均值分别为(25.0±21.6)和(54.4±34.0)μg/m3,ρ(O3)最大8 h平均值为(85.0±26.2)μg/m3,ρ(SO2)、ρ(NOx)和ρ(O3)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131.0、17.6~183.7和31.0~173.3μg/m3;其中ρ(O3)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 d,ρ(SO2)和ρ(NOx)均未超过二级标准限值,但ρ(SO2)日均值在采暖期超过GB 3095—2012一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3 d,占采暖期的24%.采暖期ρ(SO2)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6:00和20:00左右,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左右;ρ(O3)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15:00;ρ(NOx)在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对观测期间72 h内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和气象数据的分析表明,长春市大气污染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偏西气流易对污染物造成积累,而偏东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周勤迁张世春陈卫卫赵红梅童全松王毅勇
关键词:大气污染SO2O3
辽河平原玉米田不同施肥下的土壤氨挥发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措施对氨气排放贡献的研究,获得辽河平原化肥施用本地化的氨排放因子,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于2018年5—10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氨气排放的大田试验,以基肥施树脂包衣缓释化肥、拔节期追施尿素为常规施肥方式,设置无氮处理(T0)、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5个处理。采用通气法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定时收集氨气,利用流动分析仪检测计算氨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含量。【结果】施基肥后氨挥发速率呈现双峰趋势,各处理分别于施基肥后第1—2天或第5—7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施基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无氮处理(T0);施追肥后各处理均于第1—2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无氮处理(T0)。氨挥发损失累积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减半(T1)>无氮处理(T0)。各时期各处理间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同时期土壤氨挥发速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施追肥后两者的变化趋势比施基肥后更加相似。由于T1、T2、T4追肥期施尿素,尿素释放铵态氮比缓释化肥更加迅速,同时氨挥发也相对较快。整体来看,减少50%施氮量,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只减少20%。各处理间生长季内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差异显著,常规施肥+生物炭(T2)的氨挥发损失累积量最多,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生物炭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增加22%。全生长季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
赵欣周张世春李颖郑益旻赵洪亮谢立勇
关键词:生物炭施肥玉米辽河平原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VOC在线采集检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VOC在线采集检测装置,本发明涉及VOC检测技术领域,包括:第三箱体,所述第三箱体内部安装有控制器;采气组件,所述采气组件安装在第三箱体的内部,所述采气组件用于抽取空气,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
张世春徐宏亮刘小菲张学磊陈卫卫赵红梅
文献传递
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WSOC吸光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究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吸光性的影响,于2017年10~11月进行PM2.5样品采集,对PM2.5中碳质组分、糖类化合物和WSOC的光吸收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秋季PM2.5中WSO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12±3.47)、(17.07±5.64)和(1.34±0.75)μg·m^-3,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对OC的平均贡献率为38.93%.长春秋季总糖浓度为(1049.39±958.85)ng·m^-3,其中作为生物质燃烧示踪剂的脱水糖含量(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和甘露聚糖)在总糖中占比为91.69%,糖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源为长春秋季大气中糖类物质的主要贡献源.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及3种脱水糖的特征比值研究显示,作为长春秋季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生物质燃烧的类型是硬木和作物残渣的燃烧.长春秋季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为5.75±1.06,单位质量吸收效率(MAE)为(1.23±0.28)m^2·g^-1,表明生物质燃烧对WSOC吸光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生物质燃烧特征源参数量化计算生物质燃烧对WSOC浓度的贡献达58.82%,对总WSOC光吸收的贡献达40.92%.
孟德友曹芳翟晓瑶张世春章炎麟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
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排放清单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采用自下而上的清单编制方法,搜集各农业环节(秸秆燃烧、整地、收割、谷物处理、化肥施用、农机排放、风蚀)排放因子、作物面积和耕作方式等信息,编制了2010年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一次颗粒物(PM_(10)和PM_(2.5))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农业源颗粒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0年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总排放量54.6万t,PM_(2.5)总排放量35.6万t;2)东北地区农业源一次颗粒物PM_(10)排放量最大的农业活动环节是秸秆燃烧,占农业源总排放量的比例为60%,秸秆燃烧排放PM_(2.5)占PM_(2.5)农业源排放量的87%,整地环节是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第2大农业排放源,对农业源排放PM_(10)和PM_(2.5)总量的贡献率分别是27%和6%;3)PM_(10)和PM_(2.5)的排放强度空间分布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源颗粒物排放区域集中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4)PM_(10)和PM_(2.5)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PM_(10)农业源排放年变化曲线中,5月份和9、10月份是农业源排放一次颗粒物较多的月份,PM_(2.5)排放集中在9、10月份;5)本研究估算的污染物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为184.3%.未来的工作将侧重于典型农业区本土排放因子测定,从而有效减小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李瑞敏童全松陈卫卫王毅勇张世春张学磊赵红梅何月欣
关键词:排放清单PM2.5PM10
吉林市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2014年在吉林市设立7个大气PM_(2.5)采样点,分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分别采样分析了吉林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吉林市大气颗粒物以PM_(2.5)为主,PM_(2.5)年均值65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86%,PM_(2.5)/PM10的年平均值为61%;PM_(2.5)中,休闲生活区各个时间段金属元素浓度相对较低,工业混合区浓度较高;非金属离子SO2-4、NH+4、NO-3、Cl-是PM_(2.5)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份,其和占PM_(2.5)质量的13.31%,在采暖期浓度质量全部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OC和EC来源基本相同,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在非采暖期OC和EC来源差异性较大,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燃煤等。
鲍秋阳王毅勇王毅勇张学磊
关键词:大气PM2.5污染特征
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对PM_(2.5)中WSOC吸光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生物质燃烧排放大量具有光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作用,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采集三江平原的PM_(2.5)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生物质燃烧指示剂(左旋葡聚糖)、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和WSOC的质量浓度,以及WSOC的光吸收强度(A_(365a))。根据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水平,将采样期间划分为生物质燃烧(BB)期和非生物质燃烧(NBB)期。对BB和NBB期间WSOC的光吸收强度与PM_(2.5)、OC、WSOC和左旋葡聚糖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WSOC对总WSOC的质量浓度和吸光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在BB期间,PM_(2.5)、WSOC和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是NBB期间的10倍以上,WSOC的光吸收强度也相应增高了13倍。BB与NBB期间,PM_(2.5)与A365a的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8和0.34。BB期间左旋葡聚糖和A365a的相关指数(0.91)高于NBB期间(0.09),表明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PM_(2.5)有显著贡献,且排放了大量的吸光性棕色碳。在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高达74.6%,对WSOC的光吸收强度贡献高达46.2%;而在N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为26.8%,对WSOC的的光吸收强度贡献为22.6%。因此,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三江平原WSOC的质量浓度和光吸收强度都具有重要影响。
翟晓瑶曹芳张世春杨笑影章炎麟
关键词:PM2.5水溶性有机碳生物质燃烧
三江平原作物收获期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对2013年10月东北三江平原农作物收获期大气颗粒物的在线监测,结合卫星火点数据与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了秸秆燃烧和作物收割等农业活动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收获前期、中期和后期大气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6.0,158.3,33.8μg/m3;现场观测表明,水稻收割(321.1μg/m3)和秸秆燃烧(2777.1μg/m3)时监测田块内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是收割前和燃烧前平均浓度的2.5倍和11.5倍;卫星火点及后向轨迹分析发现,观测期间PM2.5与该地区卫星火点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且气团轨迹经过火点较集中区域时测得较高的PM2.5浓度值;对不同粒径(〈1μm,1∽2.5μm,2.5∽10μm)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观测表明,收获中期受大面积秸秆燃烧的影响,0∽1μm粒径组分明显增加,而收获后期由于降水过程对0∽1μm粒径颗粒物的清除效率较低,故该粒径颗粒物仍维持较高比例.
李瑞敏张世春王毅勇张学磊赵红梅周勤迁陈卫卫
关键词:PM2.5秸秆燃烧水稻收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