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波

作品数:4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发育
  • 2篇发育演化
  • 2篇凹陷
  • 2篇超压
  • 1篇地幔
  • 1篇地幔热流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厚度
  • 1篇岩石圈热结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运聚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丰度
  • 1篇源岩
  • 1篇运聚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4篇彭波
  • 3篇邹华耀
  • 2篇郝芳
  • 1篇钟宁宁
  • 1篇刘岩
  • 1篇滕长宇
  • 1篇曲彦胜
  • 1篇李园园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辽东湾地区辽中北洼超压的发育演化及油气幕式成藏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地层测试数据,利用声波时差的等效深度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辽中北洼地区超压的分布和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超压普遍发育,储层超压主要发育于古近系及潜山,最大压力系数1.93;东二下亚段及以下地层泥岩段中普遍发育欠压实,计算压力系数可达到1.9以上。不均衡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泥岩层超压发育的主要成因,它源传导型是储层超压发育的主要机制。沙河街组沉积以来,烃源岩中超压开始发育并逐渐增加,东营组沉积末期达到高峰,随后开始泄放降低,明下段沉积期开始,超压再次积累增大直至现今。JZ20-2凝析气田的储层流体包裹体及温压方面的证据、油气成熟度和烃源岩生烃史方面的证据以及原油物性方面的证据表明其油气成藏为晚期幕式快速充注成藏。同时研究区断裂发育少,活动性弱,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受限,充注期主力烃源岩发育强超压,产生水力破裂微裂缝成为油气幕式排放的通道,同时为油气长距离的侧向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属于超压主导型油气晚期幕式快速成藏。
彭波郝芳邹华耀
关键词:超压
大民屯凹陷超压的发育演化及油气运聚的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186口探井545组实测储层压力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等效深度法对65口井泥岩段声波时差进行压力计算,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大民屯凹陷超压的发育演化进行研究,结合应力场演化与断裂发育分布和活动强度性分析,探讨大民屯凹陷厚层烃源岩排烃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凹陷内超压普遍发育;快速沉降沉积和生烃作用是超压发育的主控因素;沙四段沉积期超压开始发育并迅速增大,在沙一段沉积期达到最高,随后逐渐泄放降低,断裂发育少的地区超压发育,断裂密集发育区超压发育相对较弱;在超压的作用下地下流体以幕式流动为主;阐明了大民屯凹陷超压主导型和构造活动-超压联控型两种幕式成藏的动力学机制。
彭波邹华耀滕长宇郝芳
关键词:超压动力学机制大民屯凹陷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井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40
2011年
近年来,结合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和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研究烃源岩,可有效克服常规岩样分析资料连续性差、成本高的难题,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准确性并非很高。文中以辽河西部凹陷为例,结合取心井SG1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重点对比了不同成熟度范围的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差异。通过讨论影响烃源岩TOC测井计算方法准确性的各种因素,对比了最小二乘法与ΔlgR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公式的3个常数(A,B,C)包含了多种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因此,最小二乘法更能反映烃源岩层TOC的变化,且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曲彦胜钟宁宁刘岩李园园彭波
关键词:有机质丰度测井响应成熟度辽河西部凹陷
渤海盆地现今岩石圈热结构及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被引量:18
2013年
依据236口井共2706组的静温数据以及25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分析计算了渤海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建立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利用回剥法计算现今地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岩石圈厚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球动力学方法恢复本区热流演化史。结果表明:渤海盆地背景地温梯度为32.2℃/km,热流值为64.8 mW/m2;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在61~69 km 之间,地幔热流占地表热流的比例在60%左右,属于“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盆地地壳底部或莫霍面温度变动在548~749℃之间;热流演化的特征与盆地的构造演化背景吻合,新生代以来盆地经历了3期岩石圈减薄并加热的过程,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热流达到最高(70~83 mW/m2),这期间盆地内产出多期碱性玄武岩,表明盆地经历了波及地幔的裂谷过程,随后进入热沉降期,热流逐渐降低,盆地向坳陷型转变。
彭波邹华耀
关键词:岩石圈热结构地幔热流岩石圈厚度构造-热演化渤海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