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大伟

作品数:9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赣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军事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主义
  • 3篇记忆
  • 2篇战后
  • 2篇族群
  • 2篇国家认同
  • 2篇二战
  • 1篇当下
  • 1篇第二次世界大...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血海
  • 1篇意蕴
  • 1篇原子弹
  • 1篇战后初期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意蕴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界
  • 1篇中国知识界
  • 1篇人民

机构

  • 9篇赣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朱大伟
  • 1篇田有煌
  • 1篇朱青青
  • 1篇刘芬

传媒

  • 2篇赣南师范大学...
  • 2篇国别和区域研...
  • 2篇近现代国际关...
  • 1篇军事历史研究
  • 1篇时代人物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族群善治:新加坡国家认同建设的当下挑战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新加坡进行国家认同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在辉煌的成就之下,也潜伏着重重危机,如过去想当然的由威权主义主导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开始受到勃兴的公民社会的冲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威胁着国内马来族和其他族群间敏感的信任关系;数量日益庞大的新移民在新加坡的融入开始遭到越来越多本地居民的抗拒和质疑;僵硬而直接的民族分类化管理的消极后果开始显现;其他诸如各族群间教育经济水平不断拉大的相对差距、选举政治中的族群倾向、族群深层次互动的瓶颈等阻碍着新加坡国家认同的维系、巩固和纵深推进,考验着新加坡政府国家治理的智慧。
朱大伟
关键词:国家认同威权主义族群
多元一体:新加坡民族问题治理的路径与成效被引量:1
2022年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国家治理难题之一。独立建国后的新加坡把民族问题的治理视为国家施政的重要考量环节。新加坡秉承多元种族主义的原则,在各族公民的政治参与、经济发展、语言、住房、宗教、文化和兵役等各个领域推行独立而平等的民族政策。这些努力有效地消解了族际之间以及族群和国家之间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在维持各民族自身文化宗教等身份认同和促进族际互动的同时,也通过国家意识和价值观的塑造,在各族民众中,成功形塑了高于既往族群认同、祖籍国认同等下位认同的国家认同,“新加坡人”逐渐成为新加坡各族人民最高的身份认同,这一努力最终成就了今日新加坡民族宗教和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的“善治”。
朱大伟吴湘莲
关键词:多元主义族群
观念与实践:社会治理导向下的新加坡反恐机制建设
2020年
恐怖主义在当下日益表现出跨国性、突发性、非对称性等特征,单一治理路径无法满足形势日益复杂化的反恐要求。故而,新加坡在全面防卫的安全战略哲学指引下,在国家管治和全球治理等恐怖主义治理的传统路径之外,开拓出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综合治理的社会治理胳径。一方面,新加坡在反恐实践中,从危机预防到结果管理,全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基层组织乃至职场、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的角色参与作用。另一方面,新加坡当局实施的反恐战略也在军事、民事、社会、立法和意识形态等多维度积极展开,体现出社会治理导向的综合治理理念。新加坡的这一恐怖主义治理范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朱大伟
关键词:反恐社会治理极端主义
独立建国后新加坡中学国史教科书中的二战记忆建构
2022年
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后,其历史教育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未受政府重视,从1984年出版第一部中学国史教科书起,此后直到2015年最新版中学国史教科书的出版,其间历经了多个版本的演进。这些教科书着意书写新加坡故事、构筑民族国家记忆,其中对新加坡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建构,尤其受到重视。无论是独立建国初期涉及新加坡历史的教科书,还是1984年以后不同版本的统一的中学国史教科书,艰辛与恐怖始终是它们的叙事基调,塑造和传承着新加坡人的二战创伤记忆。同时,这些教科书也通过二战主题叙事篇幅的增加,叙事框架脉络由马来亚地区本位转向新加坡中心本位,英雄人物叙事的强化、泛族群化,族群间战争经历叙述的同质化,以及二战历史教训的添设等多个维度,推动着二战记忆图景的变动。记忆图景变动的背后,暗含着新加坡政府着眼当下、建构国家认同的现实导向。
朱大伟
关键词:国史教科书国家认同
山雨欲来风满楼:二战爆发前中国知识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意象
2020年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知识界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保持着持续的关切和思考。在他们的预判中,源于国际政治日益错综复杂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时间大致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期,燃点则最有可能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具有多面性的特征,既含有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一面,也存有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侵略阵线,争取民族独立的另一面,是非正义与正义的统一。他们还认为战争的爆发之于中国是危机与转机并存,如果应对得当,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契机,为此他们建议国家以备战为中心,从经济、军事、教育、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加以改造。中国知识界于特殊情势下生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意象与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程高度契合,做出的一些判断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前瞻性,对于我们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记忆完整图景的构筑有着相应的价值。
朱大伟
关键词: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知识界九一八事变
人民行动党与战后新加坡的“血债”记忆被引量:1
2018年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后,日本对当地华人发动了肃清大屠杀,并且在经济上对其进行巨额勒索。战后在新加坡进行的军事法庭审判有着种种局限性,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正义缺位问题,遂有了战后以新加坡华人团体为主导的'血债赔偿运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出于对国内国外情势的考量,本不愿意推动并使得该项运动政治化,但随着政治形势的演变,使其不得不主动承担起该项运动的领导权,并巧妙地将华人利益诉求转变成新加坡人民的利益问题。在面对'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人民行动党既有效地抑制和引导了国内人民的情绪,并把其导向推动多元民族国家建设的轨道,又很好地维持了与日本的经济联系,进而确保了经济的发展。
朱大伟唐梦琪
关键词:记忆人民行动党
《血海》中新加坡肃清大屠杀的创伤记忆书写
2018年
抗战胜利后,南洋华侨谢松山基于日据时期自身和其他战争亲历者的苦痛经验,著就一度创南洋出版记录的旧体诗集《血海》。该书秉承中国诗史书写民族苦难的叙事传统,充分发挥诗史题材纪事、感事之长,从创伤性质、受害人性质、创伤受害人与更广大受众间的关系以及责任认定4个向度再现了华人群体对肃清大屠杀的集体创伤记忆。谢松山这段创伤记忆书写的旨趣并非在于铭记仇恨或寻求复仇,而是寻求在集体和普世的语境下,通过赋予其形塑人类道德伦理和未来命运的普遍意义,把个体血淋淋的交流型记忆转化为华侨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创伤,并最终籍此实现纪史、存史、治愈创伤以及建设世界持久和平的记忆之责。
朱大伟
关键词:文化创伤
一种历史考古用精密探测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历史考古用精密探测仪,包括手柄、连接轴、操作板、物质种类探测器和物质位置探测器,所述手柄上端连接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端连接操作板和物质位置探测器,所述操作板位于物质位置探测器一侧,所述操作板一端连接物质...
朱大伟田有煌陈心雨孙丹莹熊婷玉朱青青
文献传递
报刊所见:战后初期我国知识界对原子弹国际政治意蕴的体认
202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原子弹的问世堪称二十世纪最具有国际政治意义的军事技术创新。彼时我国有着平天下情怀的知识界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在他们看来,原子弹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对国家间权力均势的维护至关重要,这一特性既可能使得其成为和恐怖平衡下大国和平的保障工具,也可能使得国家间围绕核权力展开危险的可能导致战争的军备竞赛。为此,我国知识界提出成立国际组织对各国原子能的利用加以监管的管控机制。
刘芬朱大伟
关键词:原子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