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桂丽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人巨细胞病毒
  • 2篇双杂交系统
  • 2篇相互作用
  • 2篇酵母
  • 2篇酵母双杂交
  • 2篇酵母双杂交系...
  • 2篇巨细胞
  • 2篇编码蛋白
  • 2篇病毒
  • 1篇人乳
  • 1篇人乳头瘤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人乳头瘤病毒...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瘤
  • 1篇乳头瘤病毒
  • 1篇子宫
  • 1篇子宫颈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阮强
  • 3篇孙峥嵘
  • 3篇王桂丽
  • 2篇崔鑫
  • 2篇任高伟
  • 2篇马艳萍
  • 2篇齐莹
  • 1篇刘建华
  • 1篇王微
  • 1篇齐特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人乳头瘤病毒16型甲基化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定量检测位于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L1基因3′端和LCR基因18个CpG甲基化水平,了解HPV 16甲基化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诊HPV16阳性正常/低度病变、高度病变、子宫颈癌标本各10例患者,采用重硫酸盐-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HPVl6甲基化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Ll基因3′端的位点7089在正常/低度病变标本的甲基化率最高,其次是子宫颈癌,高度病变标本的甲基化率最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3组在位点7 134中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低度病变标本比较,子宫颈癌及高度病变甲基化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8、0.017)。结论 HPVl6 L1基因3′端甲基化位点7089、7134的甲基化水平与子宫颈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HPVl6型DNA甲基化检测可用于临床上子宫颈病变筛查。
王微刘建华王桂丽齐特阮强孙峥嵘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16甲基化子宫颈病变焦磷酸测序
筛选与分析与人巨细胞病毒UL133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胎脑c;;DOI:10.3969/j.issn.NA文库中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UL/b′UL133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研究UL/b′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揭示HCMV先天感染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引物上下游分别引入NdeⅠ和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采用PCR技术扩增HCMV临床分离株H株的UL133基因片段,将其扩增产物与载体pGBKT7同时使用NdeⅠ和BamHⅠ进行双酶切,纯化后,将UL133片段插入到pGBKT7载体上,构建诱饵质粒pGBKT7-UL133,并测序分析。利用醋酸锂小量酵母转化方法 ,将测序正确的诱饵质粒pGBKT7-UL133转化入AH109酵母感受态细胞中,然后将转化的菌液涂布在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Trp)上,筛选阳性菌落。再将人胎脑c;;DOI:10.3969/j.issn.NA文库质粒转化到含pGBKT7-UL133质粒的AH109菌株中,在四缺培养基(-Ade/-H is/-Leu/-Trp)中筛选,在铺有X-Gal的滤纸上进行显色反应,提取显蓝色的阳性酵母筛选质粒,运用电穿孔方法将其转化到TG1的大肠杆菌中,并行PCR鉴定,提取大肠杆菌中的文库质粒,并将其回转到含诱饵质粒pGBKT7-UL133的酵母菌株中,进行回转验证。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的诱饵质粒pGBKT7-UL133成功构建,含有诱饵质粒的酵母菌株在-Trp上生长。转化有人胎脑c;;DOI:10.3969/j.issn.NA文库和诱饵质粒pGBKT7-UL133的酵母菌AH109,在四缺培养基中观察到有28个酵母菌落生长,通过显色反应、酵母质粒转化及回转酵母细胞筛选得到4个阳性克隆。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在这些基因中,其中一个基因编码人类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OI:10.3969/j.issn.PH)依赖性氧化还原酶1。结论成功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与HCMV UL/b′区UL133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NA;;DOI:10.3969/j.issn.PH,提示UL133蛋白可能在增加病毒毒力和传染性,干扰细�
崔鑫任高伟王桂丽齐莹马艳萍阮强孙峥嵘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酵母双杂交系统
人巨细胞病毒UL141编码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和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胎脑cDNA文库中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41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以进一步研究HCMV UL141的生物学功能,为揭示HCMV先天感染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HCMV-UL141基因片段,将其插入到pGBKT7载体中,构建成诱饵质粒pGBKT7-UL141。然后将pGBKT7 UL141转化到酵母感受态细胞AH109中,于一缺培养基(SD/Trp)上筛选生长。再将人胎脑cDNA文库质粒转化到含有pGBKT7-UL141质粒的AH109菌株中,在四缺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中筛选相互作用的人胎脑cDNA文库蛋白。通过显色反应挑选显蓝色的阳性克隆,提取相应质粒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并进行回转验证。最后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诱饵质粒pGBKT7UL141构建成功。筛选获得6个克隆与HCMV-UL141编码蛋白相互作用,其中1个基因编码人类染色质解旋酶DNA结合蛋白3(CHD3)。结论成功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与HCMV-UL141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人体组织蛋白——CHD3,提示UL141蛋白可能与病毒的免疫逃避,干扰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相关。
卢志涛王桂丽马艳萍崔鑫任高伟齐莹阮强孙峥嵘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酵母双杂交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