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戈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生境选择特征被引量:3
- 2023年
- 欧亚野猪是人们熟知野猪的学名,其环境适应性极强,从温带到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均有分布。由于近年来我省野猪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野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摸清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分布、活动情况,为野猪种群数量调控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采用样线调查的方式对保护区内野猪栖息地适宜性和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最大熵模型运行结果优秀(平均AUC值为0.918),可以用于栖息地评价。较适宜和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1.76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8.42%,不适宜和次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分别占57.57%和24.00%。海拔和土壤类型都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活动痕迹在暗棕壤区域活动占比最高,主要活动海拔段集中在1500~2500 m之间,占活动痕迹总数的74.20%。其原因是野猪更倾向于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区域活动,气候、地理、生物、人为等环境变量均是影响野猪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 贺飞许戈王鑫刘洋刘白羽费宇翔
- 关键词:野猪最大熵模型生境特征
- 公园城市建设初期景观格局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2012年和2019年两时段景观分布图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天府新区景观组成现状以农业用地为主,林草地和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密切联系,是景观中的重要功能斑块,林草地和湿地斑块邻近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度较高;(2)2012−2019年间,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草地和湿地面积均增加,仅有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和交通用地功能性连接增强,交通用地聚集度明显升高,农业用地的邻近度降低、分离度和破碎度升高;(3)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近7年呈现出景观组分分离度和混合程度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的变化特征。针对研究区公园城市建设初期景观格局的上述变化特点提出构建两条平行植被景观带、强化湿地网络、平衡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提升交通用地生态功能等保护措施。
- 唐明坤何志强段应波刘币吕帅彭丽蓉王新王疆评周大松许戈
- 关键词:景观指数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
- 四川高含油量牡丹品种“丹凤1号”良种选育被引量:8
- 2016年
- 为选择适合四川地区发展的高含油量的油用牡丹品种,以紫斑、赵粉、凤丹等6个引种牡丹品种为材料,测定其单株果荚数、出籽率等丰产指标,牡丹籽含油率和籽油有效成分(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结果表明,凤丹为四川地区表现最好的油用牡丹品种。2014年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将该品种认定为良种,并命名为"丹凤1号"。"丹凤1号"平均含油率36.5%,单株产籽量(干)203.16g,每公顷产量可达3 900kg。
- 高洁罗建勋许戈段进富
- 关键词:木本油料植物高含油量良种选育
-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被引量:1
- 2022年
-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 侯晓云许戈王疆评黎燕琼毛颖娟
- 关键词:生态廊道
- 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 唐明坤许戈冯涌刘亮周大松陈治兴杨静王恋王新
-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