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喀斯特山区
  • 3篇土壤侵蚀
  • 2篇含水量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地区降水
  • 1篇信息服务
  • 1篇叶片
  • 1篇叶片含水量
  • 1篇雨强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生长
  • 1篇治教
  • 1篇山区土壤
  • 1篇设备对中
  • 1篇石灰土
  • 1篇石漠化

机构

  • 13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顺市环境监...

作者

  • 13篇蔡雄飞
  • 13篇雷丽
  • 11篇王济
  • 3篇张浩
  • 2篇程星
  • 2篇王玉宽
  • 2篇梅再美
  • 2篇胡国锋
  • 2篇王志瑞
  • 2篇王诚曦
  • 1篇曾希柏
  • 1篇郝萌萌
  • 1篇李阳兵
  • 1篇傅斌
  • 1篇徐佩
  • 1篇段志斌
  • 1篇余跃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贵州科学
  • 1篇广东化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为石漠化的调控与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野外考察并实地取样,分析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结果]不同碳酸盐岩上石漠化程度不同,石漠化发生率为:连续性灰岩>其他岩性、白云岩夹碎屑岩>白云岩组合、白云岩夹碎屑岩和白云岩夹碎屑岩的互层>纯白云岩。石漠化的发生率基本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植被覆盖越高,越易有效遏制石漠化的进程。不同植被类型其土壤含水量不同,林地土壤的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平均含水率>草坡>灌丛,草坡、灌丛较林地易发生石漠化。土壤含水量与土层厚度总体呈正相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幅度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此外全省范围内的大雨、暴雨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能。[结论]碳酸盐岩的岩性、坡度、植被、土层厚度、降水等因素是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
雷丽蔡雄飞程星王济
关键词:石漠化自然因素土层厚度含水量
前期含水量对喀斯特山地石灰土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讨前期含水量对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机制的影响,以该区域广泛分布的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干态、稍湿态和湿态石灰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1)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随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初始产流时间与土壤前期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2)在0~25min期间,径流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化率呈现稍湿态>干态>湿态。25min之后,径流量逐渐趋于稳定,随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坡度的增大,径流量增大。(3)稍湿态土壤坡面径流含沙量变化较小,基本趋于稳定;干态土壤坡面径流含沙量变化较大,呈开始增大,在第20分钟之后减小并趋于稳定;湿态土壤坡面径流含沙量变化最大,总体呈陡降、缓增,最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的趋势。(4)径流平均含沙量与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关系呈近似抛物线变化,径流平均含沙量湿态>干态>稍湿态。
蔡雄飞雷丽王济段志斌胡国锋
关键词:石灰土产流产沙
贵州盘县平关镇仙人洞测量及成因探讨
2010年
实地测量了贵州盘县平关镇仙人洞双层水平洞穴系统,绘制了洞穴三相图,洞穴Ⅰ和洞穴Ⅱ长度为123m和85m。依据测量结果及区域地貌对该洞穴系统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在岩层裂隙和节理不发育的情况下,岩溶水相对孤立,不存在统一的地下水面,岩层走向控制岩溶洞穴走向的发育。该水平洞穴系统不是早期小河的通道,其排泄区位于北部的沈家河,区域内早期未发生河流袭夺现象。依据洞穴通道特征认为该洞穴系统发育经历了深潜时期、渗流时期、干燥时期。
蔡雄飞王济王玉宽雷丽王诚曦
关键词:仙人洞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2015年
目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教育学、新闻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网络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功能设计、系统组成及对策研究三方面探讨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雷丽胡国锋蔡雄飞王济王志瑞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裸岩率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室内模拟被引量:30
2010年
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考察,设计加工满足西南喀斯特地区雨强范围的针管式人工降雨装置,针对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裸岩率坡面土壤侵蚀进行12场室内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径流率在180~300 s之后保持稳定,坡面径流率随着坡度的增大变化较小。(2)输沙率的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迅速增大、减小、增大、缓慢减小和趋于稳定;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条件下坡面输沙率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量在40,2%到1%之间。(3)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的不同裸岩率坡面总侵蚀量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弱。
王济蔡雄飞雷丽张浩
关键词:土壤侵蚀
坡耕地边沟水土保持机制模拟研究
2019年
坡耕地边沟(简称地边沟)——我国南方丘陵区坡面水系工程措施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坡耕地的保护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地边沟的水土保持机制,选取了典型紫色土分布区盐亭、遂宁的4个野外试验点,通过野外调查、大田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方法,开展了11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地边沟具有很好的减流作用,减流率在14.08%~36.72%之间,平均24.7%;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减流率减小,耕地土壤厚度是影响地边沟减流效果的主要因素。2)地边沟具有很好的减沙作用,减沙率在31.93%~64.95%之间,平均50.08%,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减沙率增大。3)由于地边沟对泥沙的沉积作用,B小区(试验小区)输移泥沙中黏粒和细粉粒率比A小区(对比试验小区)平均增加12.85%,而粗粉粒及以上颗粒比A小区平均减少40.21%。地边沟减沙作用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更加显著,比较适合于我国南方降水丰富的丘陵地区。
蔡雄飞雷丽雷丽傅斌傅斌徐佩王济
关键词:坡耕地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8年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以及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归纳为5个方面:土壤侵蚀现状、特征以及分级研究;土壤侵蚀成因、对策措施的研究;土壤贫瘠化治理的研究;基于侵蚀线、谷坝等监测方法的侵蚀量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深入展开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蔡雄飞王济雷丽曾希柏李阳兵
关键词:土壤侵蚀
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以贵州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以贵州及重庆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座谈等方法,针对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就业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三年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尤其是对高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迅速;(2)用人单位需求环境类人才的类型和环境科学类人才具备的就业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目前二者存在偏差;(3)认为走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促使院所和用人单位参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扭转环境类高层次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的重要途径;(4)为了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健康发展,建议理工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周期由2年调整为3年,教育主管部门应推动联合培养模式的规范化,并积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1+1+1"的人才联合培养激励机制。
蔡雄飞王济梅再美颜蒙蒙雷丽
关键词: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
贵州岩溶山区土壤含水量时空分布与植物生长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本文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厚度土壤含水量在雨后和雨后数日的垂向分布特征、不同厚度土壤对应植物叶片的含水量以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同一山体中,不同厚度土壤的同一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雨后远大于雨后连续数日的含水量;雨后不同厚度土壤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从地表向下呈递减趋势,而雨后数日则呈递增趋势;相对应的山区植物(花椒)叶片含水量也与降雨有很大关系,其叶片含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与土壤的厚度呈正相关。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雷丽程星蔡雄飞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壤含水量叶片含水量植物生长
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简称基地)历经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理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对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旨在为非基地院校地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分析表明该模式的优点在于:1控制班级招生人数,推行导师制的准研究生式培养模式;2强化专业课程,增加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以听取学术讲座,参加老师科研项目,完成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为导向,注重科研意识、研究思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创造性的组织开展了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并不断邀请相关院校师生参与,扩大辐射示范作用。认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可以考虑增加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基地数量,非基地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创新学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现有基地班建立开放的准入机制,拓展与非基地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等建议。
雷丽蔡雄飞梅再美王志瑞
关键词: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