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寒
-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脊椎动物RNase1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2017年
- 胰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1)是RNase A基因超家族成员之一。目前RNase1在哺乳动物中研究较多,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研究动物食性适应性进化的关键基因之一。为了了解RNase1基因在脊椎动物中的功能特征,本研究简述了RNase A分子及蛋白结构特征,归纳了RNase1基因基因在哺乳类、鱼类及其他脊椎动物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RNase1基因的进化分析,并预测了RNase1基因未来的研究趋势。
- 吕烨锋杨东辉刘寒祝东梅王卫民
- 关键词:适应性进化基因重复
- 团头鲂和斑马鱼鳞片的发生发育过程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为探究鱼类鳞片的发生发育过程,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结合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这两种鱼的鳞片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团头鲂和斑马鱼分别在出膜后24 d和39 d开始出现鳞片,鳞片首次出现时的体长分别为16.3~19.7 mm和8.5~9.2 mm。鳞片分别于出膜后44 d和47 d,体长达到23.9~24.6 mm和12.1~12.5 mm时覆盖完全。团头鲂的鳞片最先出现于鳃盖后缘侧线处,随着体长的增加,沿着侧线向尾部逐渐覆盖,侧线下方的覆盖速度快于侧线上方。相比之下,斑马鱼的鳞片最先出现在尾柄侧线处,随着体长的增加,鳞片沿着侧线向头部逐渐覆盖,其水平覆盖的速度快于垂直覆盖的速度。组织学结果表明,团头鲂和斑马鱼鳞片的发生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共5个时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斑马鱼的体长和日龄均与鳞片的覆盖率有相关性,其中体长与鳞片的覆盖率相关性更高。
- 王志强刘寒耿瑞静王卫民
- 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及代表性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模式
- 2024年
-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 刘宁关素华王卫民刘寒
- 关键词:团头鲂嗅觉器官基因表达
- 9种鱼类嗅囊组织结构特征和V1Rs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鱼类嗅觉器官组成差异及V1Rs基因的进化规律,实验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比较了9种鱼类的嗅囊结构特征,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对V1R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序列结构及进化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泥鳅V1Rs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种鲤形目鱼类的嗅基板类型均为G型,鲇形目为H型,而鲈形目则有F型和G型两种,嗅基板数量在9种鱼类中差异较大,其中大口黑鲈的嗅基板数量最少,只有7个,黄颡鱼最多,有80个。研究共鉴定出58个完整的V1Rs基因,这些基因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V1Rs基因分为6个亚型(V1R1、V1R2、V1R3、V1R4、V1R5、V1R6),9种鱼类基因组中均有1个V1R1和V1R2基因,但翘嘴鲌基因组中缺少V1R3和V1R4基因,鳜缺少V1R5基因,而团头鲂、黄颡鱼和翘嘴鲌各有2个V1R5基因。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肉组织),除V1R3b外,泥鳅V1Rs基因均在雌、雄嗅囊中显著高表达,但在脑和触须中的表达量较低,在性腺组织中,雌、雄泥鳅V1Rs基因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1R1、V1R4、V1R5、V1R6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而V1R3b基因在雌性泥鳅性腺中显著高于雄性,V1R2和V1R3a在雌、雄泥鳅中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不仅阐明了不同鱼类嗅囊组织结构和V1Rs基因拷贝数、进化差异,结果也为后续深入探究鱼类异性识别的嗅觉分子基础和V1Rs基因在繁殖中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宋陈吕毛琳张郑玮高泽霞刘寒
- 关键词:鱼类基因鉴定基因表达
- 酒糟酵母培养物对草鱼生长性能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本试验以混养鱼种饲料为基础饲料(对照组),用酒糟酵母培养物分别等量替换8%、10%、12%,16%含量的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草鱼饲养试验,探究酒糟酵母培养物部分替换基础饲料后,对草鱼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溶菌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替换量。试验结果表明:酒糟酵母培养物部分替换基础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与对照组(基础饲料)相比,12%、16%、10%及8%的试验组其草鱼分别增重14.66%、12.19%、9.74%和6.70%。对照组与各试验组在均增重率、体重绝对增长率等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肥满度、内脏指数等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16%试验组灰分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16%和12%试验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中酒糟酵母培养物的替代量并没有使饲料的粗蛋白、总磷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出现显著差异(P>0.05)。基于生长性能和表观消化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酒糟酵母培养物的最佳替代量为12%。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了各酒糟酵母培养物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溶菌酶活性,在肝脏中,对照组和8%试验组的溶菌酶活性与10%、12%及16%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在血清中,对照组与10%、12%及16%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8%试验组与16%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酒糟酵母培养物替换基础饲料能够显著的加快草鱼的生长速度,草鱼的溶菌酶的免疫活性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和峰值。
- 李军涛李军涛刘寒周定方王赟王卫民
- 关键词:草鱼表观消化率溶菌酶
- PPARα和PPARγ的克隆表达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受体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该因子与其相应的配体结合后能与目标基因启动子内的反应元件相结合,从而调节核内目标基因的表达。PPARs自首次在小鼠中被克隆出来以来,在人类、啮齿类、两栖类及鱼类中被相继克隆。PPARs因其在糖脂类代谢,细胞分化、凋亡,炎症反应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中。简述了PPARs结构与分类及作用机理,归纳了PPARs参与脂肪代谢、糖代谢及炎症反应等主要生物学功能,并着重总结了哺乳动物、鱼类及胚胎发育中PPARα和PPARγ基因克隆表达情况,最后对PPAR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刘寒李苏赵玉华王卫民
- 关键词:PPARS基因克隆
- 团头鲂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的进化与表达模式分析
- 2024年
-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2月龄和24月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qPCR检测。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个分支受到正选择,包括9个OR-β基因和10个分支位点,其中团头鲂的OR-β-4和OR-β-14(P<0.01)受到强烈的正选择。此外,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金线鲃4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这一支受到正选择,其中包括团头鲂的9个OR-β基因;qPCR结果显示,在12月龄和24月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和OR-β-10外,其他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基因与其他食性鱼类相比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团头鲂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关素华黄欣刘宁王卫民刘寒
- 关键词:团头鲂食性基因表达
- 日粮中高糖高脂对团头鲂肝脏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为探讨日粮中高糖高脂对团头鲂肝脏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组织学方法和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糖高脂连续饲喂8周后,团头鲂肝细胞呈不规则排列,肝细胞空泡化及细胞核偏移。试验构建了6个测序文库,获得了175 820条高质量序列和588个OTUs。在门水平上,试验组(高糖高脂)和对照组鱼肠道微生物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前4种分别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试验组的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低于对照组。在属水平上,各组主要菌群相对丰度也有所不同,其中试验组Clostridium、Romboutsia和Macelli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6和2倍,而Porphyromonadaceae和Aeromonas相对丰度低于试验组。核心菌群和特有菌群分析发现,对照组和试验组共有OTUs为82个,试验组特有OTUs为26个,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57.69%)、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1.54%)和厚壁菌门(11.54%)。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糖高脂饲料投喂团头鲂8周后,对团头鲂肝脏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并对其肠道内容物微生物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产生影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可能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影响。
- 刘寒吴芸倩李会峰王卫民
- 关键词:团头鲂高通量测序肠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