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氯沙坦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常见病,通过观察AngⅡAT1受体阻滞剂Losartan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以及对培养的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抑制剂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并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VSMCs增殖。
- 吴宣刘斌宋世震
- 关键词:氯沙坦动脉粥样硬化平滑肌细胞
- 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差异分析被引量:19
- 2021年
-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与试验组51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片,每次20 mg,每天1次,口服。试验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每次150 mg,每天2次,口服。2组的疗效观察时间为开始治疗后2年。比较2组的栓塞情况、死亡情况、出血情况、抗凝血酶Ⅲ活性、肝功能与肾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85%(2例/52例)与1.96%(1例/51例),下肢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与1.96%(1例/51例),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2%(1例/52例)与0,死亡率分别为0与1.96%(1例/5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2%(1例/52例)与3.92%(2例/51例),中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77%(3例/52例)与3.92%(2例/5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13.42±7.21)%和(118.18±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4%(6例/52例)和13.73%(7例/5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预防效果比较接近,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吴宣许雪清王昆刘斌
- 关键词: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药物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分泌内皮素水平与氯沙坦和依拉普利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及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及武汉市七医院检验科完成。取大白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进行消化传代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3~6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含0.1,1.0,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氯沙坦(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依拉普利组)的培养液培养,测定细胞倍增时间(TD=t犤log2/(logNt-logN0)犦,TD:细胞倍增时间,t:培养时间,No:接种后的细胞数,Nt:培养t小时后的细胞数),进行细胞增殖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算增殖指数(增殖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个数/400)。用均相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结果:①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随氯沙坦和依拉普利浓度的逐渐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倍增时间逐渐延长(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殖指数: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增殖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的含量:氯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氯沙坦组0.1~100μmol/L,依拉普利组1.0~100μmol/L)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之间比较,氯沙坦组显著低于依拉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抑制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拉普利均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两者作用差异无显者性,氯沙坦和依拉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水平,前者作用更显著。
- 吴宣刘斌曹竹龄
- 关键词:洛沙坦依那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