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宁宁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女子”与“君子”:从女教理论看儒家思想的传播及礼俗之互动——以“女四书”为中心
- 2020年
- 传统女教主要是基于儒家五经所建构的"内/外"模式来规训女性的言行举止与生活空间,而随着女教理论的发展,儒家修身学说逐步被移植并被用以型塑女子之德性。其中,"女四书"因其作者本身为女性,鲜明体现了女性对于礼教的自觉认同与"内卷化"特征,甚至表现出"立命"与"安身"相统一的趋势。然而从唐代的《女论语》开始,在儒家的心性修养体系日渐深入女教理论的同时,作者已不满于《女诫》以来将女性圈囿于家庭之内的角色定位与伦理束缚,表达出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强烈意愿与完善个人道德、安顿终极关怀的诉求。换言之,先秦乃至两汉的女教理论着意将女子型塑为"女子",而唐代以降,女性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并致力于打破这一阃域,而力争成为"女君子"乃至"君子",并因此产生了女性个体诉求与儒家传统礼教之间的矛盾。这一冲突在明清时期达至巅峰,从而呈现出礼俗互动的多重影像。
- 曲宁宁
- 关键词:女教儒家
- 从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汉代妇女理论转向及其成因探析被引量:4
- 2016年
- 西汉中后期以降,妇女理论逐渐出现重要转变,即由强调男女有别变而突出男尊女卑。而导致这一变化发生在汉代的主要原因有五,一为建构"大一统"社会秩序的需要;二是经济模式调整;三为重建汉代家庭伦理的时代诉求;四为家庭结构的变化;五是阴阳学说的发展与传播。
- 曲宁宁
- 关键词:汉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被引量:8
- 2012年
- 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摇摆,以及历史学者的工作程序。这些都需要其他历史学者在阅读时体会,并把这些原则运用于历史著述创作过的过程当中。
- 柯文崔华杰曲宁宁
- 关键词:历史书写义和团
- 儒家女性观及其对女性主义的可能应对——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18年
- 先秦儒家的社会架构与制度安排是男性中心主义的。通过对以《礼记》为中心的先秦儒家典籍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儒家所设计的秩序体系中,被塑造与被建构的女性被裹挟于其中并处于其底层与边缘,故而在当代社会受到女性主义的强烈批评。然而必须看到,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之中同时也蕴含着部分可以进行自我调适的理论资源,比如强调"夫妻一体"以及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需"爱"与"敬"等。但基于儒家"忠孝一体""移孝作忠"的理论诉求,这些内容往往受到压制与遮蔽。当代社会,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或许可以有效应对女性主义的挑战,再建和谐而平等的两性关系,进而为儒家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提供一种可能之进路。
- 曲宁宁陈晨捷
- 关键词:儒家女性家庭《礼记》
- 论先秦善恶报应理论及其衍变被引量:4
- 2016年
- 作为周代天命观核心理念的善恶报应论,其理论要点为德福一致。然而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施报往往不一,因而在西周末期,报应论开始受到质疑。为回应上述质疑,春秋时人提出部分修正理论,如"报及后世"说、"天假助不善"说与"谴告"说。但这些修正理论不仅无法圆熟解答报应何以无征,甚至由此带来一些新的理论困境,从而使得报应论最终在战国时期为"时命论"所取代。强调德福并不必然一致的"时命论"虽然削弱了敦促世人弃恶行善的外在规制手段与终极保障机制,却能更好地解释"为恶得福,善者有殃"的社会现实。
- 曲宁宁陈晨捷
- 关键词:善恶报应天命观
-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陆慕德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美国干事陆慕德(Maud Russell),1917年至1943年间服务于中国,从初始拒绝传教士的身份定位到最后虔诚信仰共产主义,坚定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并在回国后不遗余力地宣传并促请美国民众对中国国情的真正理解,26年的在华经历使她的信仰层面发生了不可思议却毫不犹疑的转变。虽然她的很多举措不为时人理解,其经历仍体现了女性在时代动荡中的多样选择。
- 曲宁宁
- 儒家政教与汉代风俗理论的演变被引量:1
- 2018年
- 经过汉初诸家争锋,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移风易俗理论也随之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对汉代社会种种恶风恶俗的批判,儒家士人希望以礼正俗,从而达成强干弱枝、崇本节末等目的,使风俗淳美。而其关键则在于国君需以身作则,各级官吏当不兼二业、直言强谏。换言之,儒家的风俗理论不仅是要引导百姓,也要藉此讽谏君主。当然,在此过程中风俗概念及其理论也产生了一些转变:首先,先秦时人多以"乐"移风易俗,风俗意近,而汉人则以风为本,以俗为末,强调以礼正俗;其次,汉人对"俗"多有微词,视其为"礼"的对立面;再次,因对"俗"的否定,汉人进而对原生性风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最后,对地域性风俗的否定源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论需要与"中国"崇拜。
- 曲宁宁陈晨捷
- 关键词:汉代儒家教化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