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军
- 作品数:12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论电影与舞台剧中萧红艺术形象的建构被引量:1
- 2020年
- 在萧红诞辰百年契机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萧红为题材的电影、话剧、歌剧作品,它们共同建构了作为艺术形象的萧红。电影是萧红走向大众文化消费的介质,电影过度消费了萧红个人的情感生活,而话剧和歌剧则是对过度消费萧红现象的反拨,其更注重揭示萧红的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无论电影还是舞台剧,在萧红形象塑造上都存在问题。创作者对于萧红私人生活主观臆想过多,政府、市场与学界在萧红形象塑造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了关于萧红的电影与舞台剧的创作并没有与萧红创作的文本阐释形成良性循环。
- 李慧军
- 关键词:艺术形象反拨被消费
- 论迪士尼动画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被引量:3
- 2012年
-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观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迪士尼在影片题材上大量借鉴了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元素。迪士尼电影作品在对民间文学的改编中,主要以塑造具有激情与灵性的人物为核心手段,所以在每一部高口碑、高票房的动画电影中都会有一个极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复杂与丰满的情节也是其对民间故事改编的主要着力点;当然,对美国的文化内涵表达也是其改编民间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 李慧军相龙烽耿春明
-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民间文学
- 相近的乡思与不同的构思——《故乡的野菜》《藕与莼菜》之比较
- 2017年
- 《故乡的野菜》《藕与莼菜》都是书写思乡主题的,但是却有着很不相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形成有趣的对照。同时,在这些或同或异之中,又隐藏着中国现代文学深层现代性主题和家园意识的冲突。
- 李慧军
- 关键词:《故乡的野菜》思乡主题
- 论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建构
- 2019年
- 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扩招使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生的人数持续增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形象问题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构思想品德高尚,积极进取,具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心理素质、准确的自我认知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日益重要。建构当代大学生形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肩负起这一使命,构建大学生形象要提升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认知,主体上进行自我完善,社会媒体也应在大学生形象建构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 周思雨李慧军
-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教育社会
- 缘于悲悯的爱的抒写——读赵春宏《屋顶上的青果》
- 2018年
- 《屋顶上的青果》是介于儿童文学与社会写实小说之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中国东北芦苇村的留守儿童青果为主要人物,串联起村中各色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状态,展示留守儿童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可以说作者很好地处理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文学化、艺术化,小说处处弥漫着爱的悲悯与同情,作者在后记中说:“我是用悲悯之心来抒写留守儿童的。”这种“悲悯”成为小说情感表达的基石,揭示其创作的终极目标与意义,而人物充沛的情感表达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也与这种“悲悯”一脉相承,作者用心在体会人物的情感,用心在试图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 李慧军肖国栋
- 关键词:悲悯屋顶情感表达
- 论《洛丽塔》的双重结构及其表现内涵被引量:4
- 2008年
-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畸形的恋爱在社会评价体系之下的悲剧,但是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恰恰是通过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表现出来。表层结构中,纳博科夫在讲一个关于正常社会评价体系下的道德故事,但是透过小说的深层结构纳博科夫在探讨着人本质的灵魂充满了欲望,又被无情的现实和超我之力量所压迫,在二者不断妥协和调和的过程中,痛苦的、现实的自己得以最终展现。
- 李慧军
-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结构
- 书写21世纪乡村景观建构新农村乡村文化——评《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
- 2023年
- 21世纪以来,作家如何书写当代乡村故事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叶君教授的著作回应了时代给作家提出的问题,厘清乡村叙事的概念,全景式地再现了21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新变,中肯分析了当下乡村叙事存在的问题,指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既不缺少评论家对文学创作反映出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也不乏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关怀。
- 李慧军
- 关键词:乡村叙事文化建设
- 论俄罗斯文学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情,书写了边地的自然风光、两国边境的生活状态,在城市空间的建构中,迟子建着力刻画了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迟子建勾勒出俄罗斯侨民以及混血人群在中国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对精神归属的找寻历程。迟子建小说的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也体现出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偏重于底层与边缘人以及群体女性,重在表达他们的生活困苦与精神之痛。俄罗斯文学的忏悔与救赎也成为迟子建近年来小说反复呈现的主题,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迟子建抒情话语的底色,使其小说偏重于个体命运的表现和个人情绪的书写。
- 李慧军
-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主题抒情
- 论迟子建女性书写的特征与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迟子建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生存处境、精神困惑,写出了女人一生各种生命形态。她深入女性心理最细腻、柔软又坚强处,书写着女性的生存之难、精神之痛、灵肉冲突,用浪漫的笔法探寻两全的解决办法,或者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出女性灵的境界及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她总是为自己的女性找到疏解心灵苦痛的方式,用温暖和爱慰藉着女性。迟子建的女性书写是其对自身写作的突围,也是女性写作对现实的回归,表现出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特质。
- 李慧军
- 关键词:女性生存处境突围
- 论《生死场》对乡土叙事的承续与创新被引量:1
- 2020年
- 《生死场》的多义性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场域。对《生死场》的解读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小说出版于1935年,正是国家民族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无论是鲁迅《序言》与胡风《读后记》都突出了小说的民族主义内涵,奠定了其后对其阐释的路径,《生死场》被推崇是因为小说后七章"是真实的受难的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死场》被从抗日文学中剥离出来,研究者从启蒙、女性、生存境遇等多个视角切入《生死场》。
- 李慧军
- 关键词:《生死场》乡土叙事抗日文学小说出版生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