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心理行为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分析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患儿的临床及心理行为特征,为临床的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的382例排尿异常患儿的病情询问表、儿童行为量表及自我意识量表,对LUTD患儿相关临床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8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中,男性256例,女性126例;平均年龄(6.79±2.51)岁;有夜间尿床症状者265例,日间漏尿194例,尿频症状153例,尿急症状264例,特殊姿势排尿为89例,间断排尿症状44例,就诊时伴泌尿系感染者26例;主诉有排便异常82例,其中便秘55例,粪污27例。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中,6~11岁组患儿行为学问题发生率最高(28.7%),日间漏尿组得分(37.09±19.32)分显著高于无日间漏尿组得分(23.81±15.96)分(t=4.978,P<0.05)。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自我意识总分为(52.49±12.15)分;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维度得分均较低。日间漏尿组得分(45.14±10.76)分显著低于无日间漏尿组得分(61.76±4.93)分(t=6.564,P<0.05)。结论LUTD患儿的临床表现有广泛的差异性,患儿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6~11岁以及有日间漏尿症状的患儿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关注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以获取最佳治疗效果。
- 王钰王锴杨倩李方勤马学黄文姣
- 关键词:下尿路功能障碍自我意识儿童
- 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诊断增益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诊断增益价值和其对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404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315例,年龄21~69(46.3±5.9)岁。所有患者均首次行^(131)I治疗,剂量为1.11~9.25 GBq,治疗后第5天行全身前、后位^(131)I平面显像,同时对其探测到的摄碘灶加做SPECT/CT显像,单独依据^(131)I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将摄碘灶定性为残甲、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不确定性病灶。依据CT的解剖定位信息,计算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摄碘灶的原始诊断的修正比例,从而评估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之间的分布差异采用McNemar和McNemar-Bowker检验进行评估。结果404例DTC患者的^(131)I平面显像共检测出927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31)I平面显像显示的927个摄碘灶中的179个摄碘灶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准确解释了^(131)I平面显像不能定性的118个摄碘灶。SPECT/CT显像对11.9%(48/404)的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1.7%(7/404)患者的诊疗决策发生了改变。^(131)I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结果在摄碘灶定性诊断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9,P<0.001),SPECT/CT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显示明显优于^(131)I平面显像(McNemar检验,P<0.05)。结论治疗活度^(131)I SPECT/CT显像对DTC患者具有诊断增益价值,并对其临床诊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 王钰向镛兆刘斌
- 关键词:碘放射性同位素分化型甲状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