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世杰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皖江城市
  • 1篇皖江城市带
  • 1篇可达性
  • 1篇高铁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带
  • 1篇城市群
  • 1篇城镇化

机构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李俊峰
  • 2篇陶世杰
  • 1篇高凌宇

传媒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高铁网络可达性测度及经济潜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13
2017年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陶世杰李俊峰
关键词:高铁可达性
跨江城市群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及机制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城镇化空间相关格局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区内差异性减弱且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2)从全局空间关联角度来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3)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来看,H-H集聚区即热点区存在沿长江东移的趋势,H-L集聚区主要位于宣城,L-H集聚区向铜陵演变,L-L集聚区位于皖江城市带西部六安、安庆、池州,且发展稳定;(4)江河功能的嬗变、政府政策的鼎革、城市之间竞速发展与地理扩散是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特有机制。
高凌宇李俊峰陶世杰
关键词:城镇化皖江城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