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玲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被引量:2
- 2021年
-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认证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有思考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所强调的是:以学生德育为先,学习能力为重,注重学生学识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上,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建立师生共同合作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上,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并重。这些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类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实现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
- 丁海玲
- 关键词:古代文学
- 试论陆贾《新语》之“新”
- 2022年
- 陆贾《新语》的问世不仅让一贯轻儒的汉高祖刘邦连连“称善”,而且《新语》蕴含的思想对汉代的政治走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语》之“新”体现之一是命名之“新”,其原因是汉初期社会的需要,以及因汉人“喜新”而著书者纷纷以“新”名其书,陆贾的《新语》开创了以“新”名书之先河;体现之二是内容之“新”,其内容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儒家的“仁义”思想相融合而独创为儒体道用的一种新的德政思想;体现之三是文辞之“新”,陆贾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文化水平而制定独有特色的语言及论说方式。总而言之,陆贾《新语》所体现的“新”,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文辞方面,它的出现是汉代儒学与当时政治磨合而成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为汉朝诸子以“新”命名的文献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丁海玲
- 关键词:陆贾《新语》仁义
- 王夫之的“蔽屈子一言曰‘忠’论”
- 王夫之以"时地相疑"的客观际遇与"忠心尚仿佛"的主观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诠释屈原,他把屈原的情感和行为全部纳入"忠"的范畴给予极高评价,从而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以全方位的肯定与赞赏。
- 丁海玲
- 关键词:王夫之
- 王船山屈原论之寄托
- 2018年
- 遭逢国破家亡的楚人王船山对屈子多了一份"心有戚戚"的认同之感,嗣响《离骚》的情怀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王船山奋斗一生的价值取向。王船山之在垂暮之年为《楚辞》作注,是为屈原的忠贞爱国精神作注,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操作注;并且他在注释的过程中流露出自身与屈原相似的情感遭遇;以自作《九昭》寄托他的个人情志。
- 丁海玲陈杨
- 关键词:王船山寄托
- 王夫之屈原论之寄托
-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见的史学家、文学理论批评家。王夫之与屈原有着相同人格原型的先天条件:他们都是生长在南北文...
- 丁海玲陈杨
- 论王夫之“内丹法”释骚
- 2014年
-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 丁海玲
- 关键词:王夫之《楚辞通释》
- 屈骚精神的历史演变
- 2014年
-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其间存着许多分歧,每位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褒扬和贬责各有不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对进一步研究屈原及作品会有极大的帮助。
- 丁海玲
- 关键词:汉代宋代明末清初
- 王夫之《楚辞通释》研究现状述评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楚辞学研究的日益兴起,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也逐渐受到楚辞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对前者《楚辞通释》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较高成绩。但对楚辞学者来说,《楚辞通释》的研究还有着广阔的前景。
- 丁海玲
- 关键词:王夫之《楚辞通释》
- 论王夫之对《天问》题解阐释的独创性被引量:1
- 2020年
- 《天问》是屈原所作的一篇千古奇文,关于“天问”两字的含义,两千年来,一直是楚辞学者们众说纷纭的话题。但是,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不盲从前人,以一位杰出思想家的眼光,与屈原有着相似境况的感同身受,对《天问》是“问天”还是“天问”以及是否是“呵壁之作”这一命题的阐释作出了独到的分析,此观点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 丁海玲
- 关键词:王夫之《天问》《楚辞通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