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君
- 作品数:23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审美功能探析: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出,社会反响热烈。两个“刘三姐”剧目虽然创演的时代语境及内容不同,但在审美表达及功能方面却有相似之处。以《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批判和治理两个维度分析彩调艺术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功能。尤其是在大众审美化的今天,借鉴《刘三姐》和《新刘三姐》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找到新时代传统戏剧照见现实、进入现代化视角,通过类似剧目建构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审美制度,实现主体塑造的效果,并通过大众日常生活、情感结构的浸染逐渐建构起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社会主义主体和情感共同体的塑造提供保证。
- 程文凤廖明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批判刘三姐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困境及路径探析被引量:4
- 2021年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专业课课程思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科学创新的思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面临着认知度较低、教学团队不健全及教育体系不完善三个困境。由此,应当从强化师生意识、打造优质团队、完善教育体系三个路径培育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
- 廖明君孙妍琰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 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廖明君教授访谈被引量:1
- 2023年
- 艺术人类学秉持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除了将民族艺术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现象而需要从艺术本体来研究,也需要将民族艺术视为各民族的一种文化行为,从涵养民族艺术的传统文化切入,才有可能全面深入地看清民族艺术。掌握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应该成为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要全面、深入、真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在依托田野调查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田野调查的成果。
- 廖明君王永健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跨学科田野调查学术史民族艺术
-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以2000-2019年度CSSCI文献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运用可视化分析法,对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211篇CSSCI文献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两大变化趋势:一方面,文献呈逐年上升态势,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由最初的本土化研究逐步迈向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产生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趋势由学科建设、田野工作、民族志书写逐步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 廖明君廖明君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乡村建设
- 驱傩仪式中傩面具的可能世界叙事被引量:4
- 2022年
- 在驱傩仪式中,驱傩主角首先由兽类充当。随着人类在驱傩叙事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驱傩主角又逐渐演变为由人类和兽类共同充当,直至最后完全由人类本身充当。傩面具造型也相应地呈现出从“兽面造型”到“半人半兽造型”、再到“人面造型”的发展趋势。其文化动因在于:傩面具赋予了巫师穿越不同世界的跨世界同一性,是巫师往返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可通达渠道;它在造型上与人面面具的相似度越大,驱傩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可通达性愈强,叙事距离愈近;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傩面具造型的演变之中就是人面造型要素逐渐递增,兽面造型要素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 廖明君刘远峰
- 宋代端午服饰文化意蕴解读
- 2024年
- 宋代的端午服饰具有辟邪祈祥的节俗功用,也饱含追思缅怀之意,追思先贤、缅怀祖先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被融于端午节期间人们的穿戴之中。君民同乐、等级有差,区域共享、南北有异,兼容并包、源远流长等特点,诠释了宋代端午服饰中蕴含的尚中贵和、和而不同的中和之道。宋代端午服饰的文化意蕴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承继中有创新,其形成的端午文化基因至今影响深远。
- 廖明君郭艳平
- 关键词:宋代端午服饰民俗
-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被引量:1
- 2015年
-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经历了传统社会里极具民族特征的整体形象、民国前后的开放式吸收与整合,到改革开放前夕趋于萎靡与消解的过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调适、重组后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民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对隆林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不仅反映了隆林彝族民众对于美的追求,更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民族成员为适应文化生境的改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改变、重组和自我调适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民族服饰艺术的重构应该建立在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不应毫无规则地盲目"移植"与"借用"。
- 许艳廖明君
- 关键词:服饰艺术
- 叙事被引量:5
- 2021年
-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民族志乡土叙事由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引领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叙事的跨媒介转向后,演变成关注科学诉求和关注伦理诉求两种叙事类型。
- 廖明君刘远峰
-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学叙事中国本土化跨媒介
- 宋代端午服饰艺术特征研究
- 2024年
- 宋代端午服饰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服饰形制、纹饰、色彩三个方面。遵古与创新、内敛与外放、禁锢与突破三组对立统一的关系诠释了宋代端午服饰形制上的特征;自然与超然、均衡与调和、繁复与简约三组概念对纹饰特征予以概括;而正色与间色、单色与五色、复色与杂色三对色彩概念的使用反映出宋代端午服饰在以色名身份、别等级的基础上,以色辟邪禳毒、以色祈祥增寿等迎合端午节俗为主的色彩特征。宋代端午服饰艺术特征综合体现出宋时端午衣饰因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着装风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所具有的时代化创新与审美。
- 廖明君郭艳平
- 关键词:艺术特征形制纹饰
- 扎根文化田野 研究民族艺术
- 2021年
- 一、来自故乡的民族艺术认知与熏陶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故乡的影响尽 管是难以明了的,但却也是最为深刻的。就我自 己而言,之所以能够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特别是民 族艺术的研究,其基础就在于少年时代来自故乡 的民族艺术感知和熏陶。 我的故乡宜州是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 乡,民间的歌唱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是无人不 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时不歌,歌唱就是人们 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家通过歌唱来叙说历史、 讲述故事、谈情说爱、教化社区、移风易俗。因此, 歌谣艺术是我在故乡最早接触到的民族艺术。
- 廖明君
- 关键词:少年时代移风易俗艺术感知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