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明君

作品数:23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艺术
  • 6篇社会学
  • 5篇经济管理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叙事
  • 4篇服饰
  • 3篇学科
  • 3篇彝族
  • 3篇艺术
  • 3篇文化
  • 3篇跨学科
  • 3篇服饰艺术
  • 2篇学术
  • 2篇艺术人类学
  • 2篇艺术特征
  • 2篇人类学
  • 2篇民族艺术
  • 2篇可视化
  • 2篇可视化分析
  • 2篇跨学科研究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CS
  • 2篇传承

机构

  • 21篇广西民族大学
  • 3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作者

  • 21篇廖明君
  • 3篇许艳
  • 2篇程文凤
  • 2篇左国华
  • 2篇胡小东
  • 1篇王永健

传媒

  • 5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民族艺术
  • 2篇民俗研究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歌海
  • 1篇戏曲艺术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河池学院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审美功能探析: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20世纪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取得的影响力非同凡响,至今仍然是个经典。《新刘三姐》是在延续“刘三姐”这个人物符号新创编的剧目,自2019年9月首演至今,连续参加了上海的“艺起前行”、北京国家大剧院、2021年元旦戏曲晚会的演出,社会反响热烈。两个“刘三姐”剧目虽然创演的时代语境及内容不同,但在审美表达及功能方面却有相似之处。以《刘三姐》和《新刘三姐》为例,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批判和治理两个维度分析彩调艺术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功能。尤其是在大众审美化的今天,借鉴《刘三姐》和《新刘三姐》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找到新时代传统戏剧照见现实、进入现代化视角,通过类似剧目建构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审美制度,实现主体塑造的效果,并通过大众日常生活、情感结构的浸染逐渐建构起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社会主义主体和情感共同体的塑造提供保证。
程文凤廖明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批判刘三姐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困境及路径探析被引量:3
2021年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专业课课程思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科学创新的思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面临着认知度较低、教学团队不健全及教育体系不完善三个困境。由此,应当从强化师生意识、打造优质团队、完善教育体系三个路径培育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
廖明君孙妍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廖明君教授访谈
2023年
艺术人类学秉持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除了将民族艺术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现象而需要从艺术本体来研究,也需要将民族艺术视为各民族的一种文化行为,从涵养民族艺术的传统文化切入,才有可能全面深入地看清民族艺术。掌握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应该成为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要全面、深入、真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在依托田野调查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田野调查的成果。
廖明君王永健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跨学科田野调查学术史民族艺术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以2000-2019年度CSSCI文献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运用可视化分析法,对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211篇CSSCI文献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两大变化趋势:一方面,文献呈逐年上升态势,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由最初的本土化研究逐步迈向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产生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趋势由学科建设、田野工作、民族志书写逐步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廖明君廖明君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乡村建设
驱傩仪式中傩面具的可能世界叙事被引量:4
2022年
在驱傩仪式中,驱傩主角首先由兽类充当。随着人类在驱傩叙事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驱傩主角又逐渐演变为由人类和兽类共同充当,直至最后完全由人类本身充当。傩面具造型也相应地呈现出从“兽面造型”到“半人半兽造型”、再到“人面造型”的发展趋势。其文化动因在于:傩面具赋予了巫师穿越不同世界的跨世界同一性,是巫师往返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可通达渠道;它在造型上与人面面具的相似度越大,驱傩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可通达性愈强,叙事距离愈近;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傩面具造型的演变之中就是人面造型要素逐渐递增,兽面造型要素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廖明君刘远峰
宋代端午服饰文化意蕴解读
2024年
宋代的端午服饰具有辟邪祈祥的节俗功用,也饱含追思缅怀之意,追思先贤、缅怀祖先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被融于端午节期间人们的穿戴之中。君民同乐、等级有差,区域共享、南北有异,兼容并包、源远流长等特点,诠释了宋代端午服饰中蕴含的尚中贵和、和而不同的中和之道。宋代端午服饰的文化意蕴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承继中有创新,其形成的端午文化基因至今影响深远。
廖明君郭艳平
关键词:宋代端午服饰民俗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被引量:1
2015年
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经历了传统社会里极具民族特征的整体形象、民国前后的开放式吸收与整合,到改革开放前夕趋于萎靡与消解的过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调适、重组后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民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对隆林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隆林彝族服饰艺术的当代重构,不仅反映了隆林彝族民众对于美的追求,更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民族成员为适应文化生境的改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改变、重组和自我调适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民族服饰艺术的重构应该建立在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不应毫无规则地盲目"移植"与"借用"。
许艳廖明君
关键词:服饰艺术
叙事被引量:5
2021年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民族志乡土叙事由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引领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叙事的跨媒介转向后,演变成关注科学诉求和关注伦理诉求两种叙事类型。
廖明君刘远峰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学叙事中国本土化跨媒介
跨学科研究的行与思被引量:5
2020年
《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女士希望我为《学界名家》专栏写点东西。我不敢马上答应下来,除了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专栏的名称相称之外,也是因为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研究都比较杂,缺乏所谓的学科归属。因此,虽然万般思绪,却还是难以下笔。后来,许晓明女士提醒我,那干吗不就从杂切入——跨学科啊!想想也是,这么多年来,如果硬要给自己的学术生涯归纳一点高大上的特色,也只能大着胆子往跨学科靠一靠了。
廖明君
关键词:学术生涯学科归属跨学科研究专栏
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美国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20世纪末提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空间维度考察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他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元素,提出空间表征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性,借此构建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只关注时间维度的习惯,将视野转向了空间维度。
廖明君程文凤
关键词:社会生产方式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戴维·哈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