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璐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黑龙江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民族
  • 2篇抗战文学
  • 1篇大众化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作品
  • 1篇战争文学
  • 1篇中国人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 1篇十七年文学
  • 1篇文学表达
  • 1篇文学作品
  • 1篇现当代
  • 1篇现当代文学
  • 1篇乡土
  • 1篇乡土文学
  • 1篇法西斯

机构

  • 4篇黑龙江科技大...
  • 3篇黑龙江大学
  • 1篇黑龙江科技学...

作者

  • 5篇李璐
  • 2篇于文秀
  • 1篇叶红
  • 1篇高旭

传媒

  • 2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学术交流
  • 1篇赣南师范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试论前苏联战争文学对中国抗战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前苏联的战争文学对中国"十七年"间创作的抗战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十七年"间抗战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关注战争中人的多角度成长,而这恰恰来源于前苏联战争文学中对战争英雄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前苏联战争文学中参战队伍以及参战队员战时描写的分析,反观中国"十七年"间创作的抗战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予不同民族相似的成长经历。概而言之:硝烟弥漫的战场,锤炼了军魂铸就的队伍,逐渐成熟的人物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
李璐叶红
关键词:抗战文学
试析中国抗战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创作差异
2015年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不同民族对于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关注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被作家们的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其成长遵循着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展现战火中的人通过反抗侵略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轨迹;而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以战火为背景,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站在反对战争的高度来展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虽然中国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与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在呈现人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作中的差异,但是从历史行进的角度回望这段文学,其中的人物特征与战争风貌同样值得当下人重新审视。
李璐高旭
乡土文学的不同文学表达
2016年
乡土文学自鲁迅提出概念到现在,一直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在时代的前进中更加凸显出了它的价值。沈从文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便一直长情于乡土文学的探索与表达。贾平凹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蓄力时期,锁定目光于地域性的乡土文学中,传承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乡土文学的新时代发展。湘西世界与商州世界,作为二者的文学沃土,承载着沈从文与贾平凹各自乡土文学的探索使命。不同的时代背景酝酿着不同的文学情愫。在现代动荡的战乱情形下作者对回归乡土的诉求强烈,乡土文学的清新之气更易让作者感到宁静。作家的文学审美和价值追求都在经历着从迷茫到明朗的苦苦探索时期,找到文学的"根"就变得尤为重要。
李璐
关键词:乡土文学
试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原始生命力的呈现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部分优秀作品中,以一组组无畏生死的兄弟情,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恋人情,一张张脱稚而成熟的童颜,用粗野、奔放的生活姿态呈现着强劲的原始生命力,这种原始生命力包含人类古老而原始的控制与征服欲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物形象诠释着这种力量所蕴含的创造力。恰是这样一种生命力量,体现了人最原初和本真的情质。透过这种情质,释放的不仅是一种悲壮与激昂的原始、野蛮力量,构筑的更是一个民族探寻文明、追逐梦想的精神家园。
李璐于文秀
关键词:民族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成长现象成因探究
2014年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李璐于文秀
关键词:抗战文学大众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