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琼

作品数:14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养分
  • 5篇植物
  • 5篇土壤养分
  • 4篇菌根
  • 3篇石漠化
  • 3篇群落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活性
  • 3篇苗木
  • 3篇丛枝菌根
  • 2篇育苗室
  • 2篇造林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植物群落类型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机构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4篇李艳琼
  • 10篇徐广平
  • 6篇张中峰
  • 4篇黄玉清
  • 4篇邓湘雯
  • 4篇项文化
  • 4篇孙英杰
  • 4篇沈育伊
  • 3篇张德楠
  • 3篇方晰
  • 3篇何文
  • 3篇何成新
  • 2篇黄志宏
  • 2篇龚弘娟
  • 1篇莫凌
  • 1篇崔飞
  • 1篇蒲高忠
  • 1篇赵丽娟
  • 1篇王新桂
  • 1篇张胜利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探讨不同林龄对桂北低山丘陵地区桉树林土壤SOC,TN,TP和TK养分变化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龄的增加,SOC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TN无明显变化规律,TP趋于减少,TK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林龄SOC,TN,TP和T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随林龄的增加,土壤C∶N,C∶P,N∶P和C∶K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N∶K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K无明显规律。随土层的加深,土壤C∶N逐渐增大,N∶P,N∶K逐渐减小。C∶P,C∶K和P∶K无明显变化规律。3) SOC与C∶P,N∶P,N∶K呈极显著正相关,TN与N∶P,N∶K呈极显著正相关。TP与N∶K呈极显著正相关,TK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林龄、土层深度均影响土壤养分的分配,土壤养分对桉树林土壤化学计量的贡献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段春燕徐广平沈育伊罗亚进李艳琼张德楠孙英杰何成新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活性被引量:20
2018年
为探讨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垂直变化趋势和微生物活性特征,测定0~80 cm剖面土壤碳、氮、磷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以及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微生物熵(qMB)和代谢熵(qCO_2)等微生物活性指标,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全氮(TN)、有机氮(Org-N)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速效氮(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磷(TP)、速效磷(AP)、有机磷(Org-P)和无机磷(Inorg-P)含量在下层土壤中有所波动;SOC占TC含量比例较高,Org-N在TN中所占比例较大,Inorg-P含量略高于Org-P含量;(2)MBC、MBN、MBP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剖面深度的增加,三者均逐渐降低,且土壤MBC与SOC、MBN与TN、MBP与T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3)BR和PR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qMB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qCO_2的垂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中间土层间有所波动;(4)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各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是反映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李艳琼黄玉清徐广平孙英杰张中峰何成新黄科朝何文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
一种培育菌根化苗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菌根化苗木的育苗装置和方法,装置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育苗室,下层为菌剂室;育苗室上部开口,底部为筛网状,设有孔径为2mm的PVC网或铁丝网;菌剂室上部开口,底部密封,内部放置丛枝菌根真菌菌剂。育苗时,...
张中峰龚弘娟周龙武徐广平李艳琼
文献传递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被引量:40
2019年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9种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0~3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等变化趋势,以揭示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会仙湿地土壤0~30cm LFOC、HFOC占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 10%,88. 90%,土壤轻组分分配比相对较低,重组分分配比较高;②各群落土壤DOC,EOC; POC和MBC(除铺地黍群落外)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SOC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群落DOC、EOC、POC占SOC的比例随土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③华克拉莎群落的SOC、LFOC、HFOC、MBC、DOC、EOC、POC含量在各土层中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植物群落;④SOC、全氮(TN)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正相关(P <0. 01),土壤pH与LFOC、HFOC、DOC和POC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LFOC、HFOC、DOC、EOC和POC显著负相关(P <0. 01),黏粒含量与LFOC、HFOC、DOC、POC和MBC显著负相关;⑤土壤全氮、砂粒含量、pH和土壤含水量对HFOC含量的主要贡献均表现为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效应;土壤TN对EOC、DOC和POC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正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对MBC含量的直接负作用最大.土壤理化特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LFOC、HFOC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徐广平李艳琼沈育伊张德楠孙英杰张中峰周龙武段春燕
关键词: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位梯度
赤泥掺拌马尾松叶对芦竹与翠芦莉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赤泥是铝土矿提炼氧化铝后排放的强碱性废渣,数量巨大且环境风险大,如何改良及筛选适生植物是其生态修复的关键。该研究通过掺拌不同比例的马尾松叶2%,4%,6%(w/w),分析其对赤泥pH与有机质含量及芦竹与翠芦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拌马尾松叶35 d后,赤泥pH由11.08显著下降至9.70,但随后趋于平稳;随着掺拌比例的增加,赤泥pH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含量由6.13 g·kg^(-1)显著增至17.52 g·kg^(-1)。芦竹与翠芦莉在纯赤泥上生长2个多月后死亡,但在掺拌4%马尾松叶的赤泥上均能较好地生长。其中,芦竹的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RGR)与栽培土相比不受影响,但地下/地上生物量比(B/A)显著增加;相反,翠芦莉的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与栽培土相比显著降低,但B/A不受影响。
廖建雄黄玉清徐广平何文李艳琼何成新
关键词:赤泥芦竹
垦殖对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垦殖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原生沼泽湿地及其开垦21 a的水田和旱地0~40cm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微生物呼吸等变化趋势,以揭示垦殖对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垦殖导致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呈现偏酸性和养分含量降低的趋势,垦殖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总体上趋于减小,并且表层土壤减小的趋势最为显著.(2)垦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相对比例关系,水田土壤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高,而土壤真菌数量则在旱地最高(P<0.001).(3)垦殖降低了各土层蛋白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旱地的数值最低.(4)垦殖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和微生物熵(q MB)总体上均趋于减小,代谢熵(qCO_2)在湿地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在水田和旱地则一致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各土层的MBC、MBN、BR、PR和q MB普遍呈现出湿地>水田>旱地的趋势.qCO_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表现为湿地>水田>旱地,而在20~30cm和30~40 cm土层则表现为旱地>水田>湿地.综上,垦殖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土壤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对旱地土壤影响较为严重.在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减少垦殖旱地和水田的面积,退耕恢复湿地面积.
黄科朝沈育伊徐广平黄玉清张德楠孙英杰李艳琼何文周龙武
关键词:垦殖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层深度
接种菌根真菌对青冈栎水分吸收的贡献被引量:4
2018年
为揭示丛枝菌根真菌对喀斯特地区植物水分吸收的贡献,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接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幼苗,利用根系分室装置,使相邻青冈栎之间仅通过菌根菌丝网络连接,用稳定氢同位素作为标记物,估算菌根网络对青冈栎幼苗水分传输的贡献。结果表明,青冈栎根外菌丝可延伸至根外10~15 cm,根际土壤中氢稳定同位素丰度与菌丝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土壤干旱期间,相邻青冈栎植株之间能够通过菌根网络输导水分。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公式估算菌根网络水分输送贡献,结果显示,受体室青冈栎植株水分中约1.7%~2.2%是通过菌丝传输作用从供体室吸收,这对于生长在土层浅薄且存在地质性干旱的喀斯特地区植物而言具有积极作用。
张中峰张金池徐广平周龙武李艳琼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喀斯特地区水分传输
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土壤贫瘠干旱,植被退化严重且恢复困难,当地造林苗木成活率低,抗逆性差。为提高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和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混合菌剂接种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香椿(Toona sinens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任豆(Zenia insignis)培育菌根苗,然后移栽于石漠化荒坡地,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造林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木移栽一年后,5种苗木接菌处理菌根侵染率为48.5%~69.5%,均高于对照苗木;菌根苗木成活率比未接菌处理增加8.9%~14.9%,保存率比对照增加11.5%~22.6%;接菌处理株高比对照增加14.4%~44.6%,基径比对照增加7.6%~31.7%;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苗木养分吸收,接种植株磷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接种苗木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5个树种中,香椿苗木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26.0%,任豆苗木最低,为9.1%;菌根苗在石漠化生境下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高于非菌根苗,表明菌根苗木在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中峰张金池周龙武徐广平李艳琼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石漠化成活率植被恢复
一种培育菌根化苗木的育苗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菌根化苗木的育苗装置和方法,装置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育苗室,下层为菌剂室;育苗室上部开口,底部为筛网状,设有孔径为2mm的PVC网或铁丝网;菌剂室上部开口,底部密封,内部放置丛枝菌根真菌菌剂。育苗时,...
张中峰龚弘娟周龙武徐广平李艳琼
文献传递
湘西南石漠化地区灌丛植物叶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以湘西南石漠化地区灌丛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功能群植物以及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下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湘西南石漠化地区常见植物叶片平均N含量为12.89 g·kg^(-1),P含量为1.19 g·kg^(-1),N/P值为11.24,大部分植物生长受到N的限制.不同生活型之间植物叶片N含量为落叶灌木>常绿灌木>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P含量与N/P值为落叶灌木>多年生草本.不同科植物之间叶片N、P含量和N/P值差异显著,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最低,与其他科植物共同受N限制;豆科植物叶片N含量和N/P值最高,主要受P限制.双子叶植物与C3植物叶片N、P含量分别高于单子叶植物与C4植物,N/P值差异均不显著.固氮植物叶片N含量以及N/P值均高于非固氮植物,P含量差异不显著.各样地中植物叶片N、P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N/P值与N含量的相关性显著,仅与中度石漠化样地P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石漠化程度之间植物叶N、P含量以及N/P值差异不显著.
景宜然邓湘雯魏辉李艳琼邓东华刘豪健项文化
关键词:石漠化植物功能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