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虎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疗效的117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及磁共振检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L4~S2范围内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所选取的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3例,C级60例,D级54例)。手术方式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联合局部化疗方法,术前术后联合正规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每间隔3个月一次,复查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X线片评估结核活动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比记录术前后手术患者的腰骶角变化。并在每次随访时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Frankel分级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2.6±3.4)个月。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术后结核复发病例。腰骶部前凸角度从术前平均(13.3±5.4)°恢复至术后3个月平均(25.4±5.2)°,末次复查平均为(24.1±4.9)°;ESR由术前的(46.33±19.98)mm/h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12.12±3.56)mm/h和术后6个月的(10.06±2.50)mm/h;VAS评分由术前的(6.23±1.54)分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1.92±0.86)分,术后6个月则为(0.53±0.51)分;术前及术后的腰骶部前凸角度、ESR、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骨性融合时间8~12个月,平均8.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结果为:13例C级,36例D级,68例E级。结论对于腰骶部脊柱结核,在术前术后的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辅助下,通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 李飞虎谢恩郝定均吴起宁樊勇张振兴刘世长陈国勇
- 关键词:骶骨结核脊柱脊柱融合术
- 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多元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研究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的多元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181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并对两组的临床参数(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吸烟、突出类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前影像学参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 index,DHI)和矢状面活动度(sagittal range of motion,sROM)]进行比较。使用F检验对临床和X线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连续性数据的均值。单因素分析时任何P≤0.5的变量均被纳入到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postoperative recurrent lumber disc herniation,PRLDH)相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椎间盘退变、DHI及s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R^2=0.641,P=0.013)、吸烟(R^2=0.595,P=0.022)、椎间盘退变(B组)(R^2=0.683,P=0.012),DHI(R^2=0.536,P=0.028)和sROM(R^2=0.792,P<0.001)是PRLD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R^2=0.263,P=0.236)是相对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椎间盘退变、DHI和sROM均为PRLDH的危险因素,而sROM是最危险因素。
- 陈国勇谢恩张振兴郝定均樊勇李飞虎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复发
- PVP术后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弥散情况对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5-09—2016-10诊治的87例L_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侧注入4 ml骨水泥,A组骨水泥局限于椎体一侧,B组骨水泥越过椎体冠状位中线。单侧注入6 ml骨水泥,C组骨水泥局限于椎体一侧,D组骨水泥越过椎体冠状位中线。在轴向加载500 N载荷下,记录各组L_1下终板及L_3上终板的应力值。结果注入骨水泥前L_1下终板的应力值为(4.08±0.55)MPa,L_3上终板应力值为(4.99±0.70)MPa。注入骨水泥后L_1下终板应力值:A组为(4.49±0.49)MPa,B组为(4.38±0.45)MPa,C组为(4.76±0.74)MPa,D组为(4.50±0.66)MPa;B组应力值小于A组和D组,D组应力值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入骨水泥后L_3上终板应力值:A组为(5.23±1.32)MPa,B组为(5.14±1.26)MPa,C组为(5.45±1.46)MPa,D组为(5.09±1.17)MPa;B组应力值小于A组,D组应力值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D组的应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后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值与骨水泥注入量呈正比,等量骨水泥于双侧弥散所产生的应力增幅较单侧弥散小。骨水泥注入量较少及双侧均匀分布可能降低了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 李飞虎谢恩郝定均吴起宁樊勇陈国勇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邻椎体应力分布有限元分析
- 椎体成形术对相邻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 目的:数字仿真建立脊柱腰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限元模型,评估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注入量及弥散范围不同所造成的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探讨椎体成形术后临床疗效及再骨折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筛选出前来就诊的...
- 李飞虎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 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伴椎体滑脱临床治疗效果回顾
- 2018年
- 目的比较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接受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57例CSM患者,其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47~79岁,平均62.6岁。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椎体滑脱组(A组)和伴有椎体滑脱组(B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伴有椎体滑脱组(B组)的术前与术后2年的椎体滑脱距离和颈椎不稳定滑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1年,平均(3.6±1.5)年。B组平均年龄(66.7岁)显著高于A组(58.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JOA评分从术前(9.8±2.4)分增至术后2年(12.4±2.2)分,B组患者JOA评分从术前(8.3±2.3)分增至术后2年(12.3±2.1)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改善率(51.5%vs.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A组VAS评分术后2年为(1.9±1.1)分,与术前(4.8±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术后2年为(1.9±1.0)分,与术前(4.9±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滑脱的平均距离为(3.5±1.1)mm,术后2年为(3.2±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颈椎不稳定滑脱度由术前的(1.2±0.8)mm降至术后(0.7±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行性椎体滑脱症(cervical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CDS)常见于CSM,尤其在老年人。在治疗方面,椎板成形术可以实现对伴或不伴颈椎椎体滑脱症的CSM患者产生相仿的治疗效果,是治疗CSM伴CDS的有效方法。
- 李飞虎王乾郝定均吴起宁樊勇刘世长陈国勇时丹丹
- 关键词:脊椎滑脱颈椎椎板成形术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