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杰

作品数:16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长江
  • 6篇声学
  • 6篇水声学
  • 5篇长江中游
  • 4篇鱼类
  • 3篇江段
  • 3篇航道
  • 2篇东洞庭湖
  • 2篇幼鱼
  • 2篇鱼类资源
  • 2篇整治工程
  • 2篇四大家鱼
  • 2篇透水框架
  • 2篇禁渔
  • 2篇空间分布特征
  • 2篇家鱼
  • 2篇航道整治
  • 2篇沉积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机构

  • 1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西南大学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西科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6篇郭杰
  • 14篇段辛斌
  • 14篇陈大庆
  • 11篇王珂
  • 10篇刘绍平
  • 3篇汪登强
  • 2篇朱峰跃
  • 2篇谢意军
  • 2篇高雷
  • 1篇郑永华
  • 1篇唐洪玉
  • 1篇王琳
  • 1篇杨浩
  • 1篇郑宗林
  • 1篇李云
  • 1篇陈会娟
  • 1篇房冬梅

传媒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淡水渔业
  • 3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区沉积物及有机质变化被引量:5
2020年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水下工程区不同恢复阶段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2017年3月、6月、9月分别对长江中游6个恢复时间分别为2、3、4、5、10、15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区进行了沉积物采集,室内利用Master 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并采用MMFr矩值法公式计算粒度特征,灼烧法测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粒度特征参数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护岸水下工程区沉积物组成主要以砂为主,粘土、粉砂和砂的平均含量分别是(7.34±4.58)%、(24.26±1.00)%和(68.39±14.06)%。表层沉积物的粒径2.43~6.79φ,平均值是3.95φ,中值粒径2.41~6.05φ,平均值为3.65φ,整体上粒径偏小。工程恢复越久,小颗粒组分占比越高,平均粒径越大;有机质含量随工程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高,河流的涨枯期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和粉砂总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与有机质含量关系极显著。本研究结果既符合河流纵向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时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郭杰王珂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黄成涛李明陈祖欣
关键词:粒度特征有机质含量沉积物航道整治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莲花洲港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7
2021年
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长江下游莲花洲港15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并对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40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1种、软体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9种。莲花洲港的底栖动物由5个摄食功能群构成,其中,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相对丰度为49.19%,其次为收集者、捕食者、滤食者和刮食者,相对丰度分别为35.05%、10.15%、3.03%、2.5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底栖动物密度在不同区域内具有显著差异,在鱼巢排区最高(142.22 ind./m^(2)),透水框架区次之(137.56 ind./m^(2)),其他区域最低(34.22 ind./m^(2))。鱼巢排区和透水框架区以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其他区域以收集者占优势。冗余分析(RDA)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枯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溶氧和pH。
于琪王珂郭杰孙晓梅刘绍平段辛斌陈大庆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基于水声学的东洞庭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与资源量评估被引量:2
2022年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最大湖泊群,是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了解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现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用回声探测仪(EY60,200 khz)对湖南省东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了昼夜全覆盖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在日尺度上,5月和8月夜晚的鱼类密度均大于白天,8月份昼夜密度差异显著(F=4.498,P<0.05),5月和8月的昼夜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季节尺度上,5月鱼类平均密度显著大于8月(P<0.05);鱼类目标强差异不显著(P>0.05)。空间尺度上,鱼类密度水平分布不均,5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湖区和东部湖区,8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部湖区和鹿角;垂直分布上5月份鱼类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上层,8月份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下层。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8月东洞庭湖昼夜鱼类资源量约为7.69×108尾和1.78×109尾,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首次研究了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量的增长将为禁渔后东洞庭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贾春艳段辛斌杨浩杨浩郭杰刘绍平刘绍平陈大庆
关键词:东洞庭湖鱼类资源水声学禁渔
6种长江经济鱼类幼鱼对不同生境的偏好性
2022年
护堤、桥梁、大坝等涉水工程破坏了鱼类栖息地,了解鱼类的生境偏好可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长江流域常见的沙、岩石、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两两组合成6种生境,选取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鲫(Carassius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共6种长江经济鱼类幼鱼,进行生境偏好选择模拟试验。结果显示,6种鱼在各个组合生境中对沙生境均没有显著偏好(P>0.05);黄颡鱼在岩石生境中出现的平均数量比为43.92%,且在各个组合生境中均对岩石生境有明显偏好(P<0.05);鳙、翘嘴鲌、团头鲂、鲫、青鱼在沉水植物生境中的平均数量比均为最高,分别为42.01%、41.32%、46.35%、36.11%、44.10%,且鳙、翘嘴鲌、青鱼、团头鲂在各个组合生境中对沉水植物生境均有显著偏好(P<0.05)。研究表明,生境修复方案要根据环境条件和目标物种来确定,在生态修复及人工栖息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岩石进行生境恢复,多种组合生境可以为更多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
王渝栋高雷段辛斌陈大庆杨浩郭杰郑宗林
关键词:生境偏好生态修复
长江流域外来鱼类入侵概况及进展
外来鱼类入侵是经典的环境问题,对淡水生态系统多样性呈现出巨大的威胁。长江流域河流栖息地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为外来入侵鱼类的生存提供给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长江流域的入侵鱼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郭杰陈大庆
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被引量:38
2021年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对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铜(Cu)、铅(Pb)、铬(Cr)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首先分析了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相结合的途径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对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Cd、As、Cu、Pb、Cr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77、11.20、36.45、36.40、83.99和124.21mg·kg^(-1),其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的1.72和1.35倍;PCA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16%),结合CA结果显示重金属Cd、As、Cu、Pb和Zn来源一致,Hg和Cr来源一致;PMF模型将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分成3个因子并得到因子的贡献率,并且工业和生活废水、煤炭燃烧、采矿业3个因子的综合贡献率为41.96%、32.48%和25.55%;地累积指数法(I_(geo))评价结果显示,Cd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处于轻度污染程度等级,Hg、As、Cu、Pb、Cr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无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Hg的最高风险等级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位于城陵矶和新厂采样点,Cd的最高风险等级为强生态风险等级,位于牯牛沙水道和武汉上采样点,As、Cu、Pb、Cr和Zn在14个采样断面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2.59~138.59,其中处于低微和中度风险等级的采样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71.43%(10个采样点)和28.57%(4个采样点),整体上长江中游干流污染不严重;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沉积物等级为Ⅰ级,定性评价为优,显示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对底栖生物没有毒性作用.综合�
郭杰王珂于琪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关键词:河流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长江中游
航道整治透水框架群对鱼类集群影响的水声学探测被引量:6
2015年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是一种具有良好防冲促淤功能的生态水工构造物,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对鱼类的影响,于2014年5-6月,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和双频识别声呐(ARIS Explorer 1800)对金城洲透水框架工程区水域进行定点水声学监测,并采集工程区附近的渔获物。结果表明,工程区共捕获鱼类114尾,包含3目、4科、12属、14种,体长均值为(27.64±10.06)cm,95%置信区间为25.77~29.50 cm;体重均值(551.84±1 252.02)g,95%置信区间为319.52~784.16 g。EY60回声探测仪对工程区共监测时长9 589 min,测得鱼的数目12 356尾,工程区鱼体的目标强度均值为(-63.24±5.79)d B,95%置信区间为-63.35^-63.15 d B;数据独立性T检验显示,工程区与对照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回声探测仪和双频识别声呐对鱼类出现频次监测,工程淹没区是对照区的1.18倍,而工程半淹没区却是对照区的0.85倍;说明处于水下的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对鱼类具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郭杰王珂段辛斌陈大庆房冬梅刘绍平
关键词:航道整治透水框架水声学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并探究漂流性鱼卵空间分布特征,于2018~2019年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进行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5 963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漂流性鱼卵24种,隶属于1目3科,鱼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总量的32.94%,其次是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占30.80%、12.65%。2018年和2019年平均鱼卵密度分别为5.61±9.72 ind./100 m^(3),9.80±16.09 ind./100 m^(3),不同种类鱼卵主要出现的时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宜昌江段鱼卵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江心(2018年为7.54±20.04 ind./100 m^(3),2019年为13.15±25.49 ind./100 m^(3))>南岸(2018年为6.20±7.92 ind./100 m^(3), 2019年为9.25±14.12 ind./100 m^(3))>北岸(2018年为3.07±4.71 ind./100 m^(3),2019年为7.00±11.65 ind./100 m^(3)),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下层高于表层。该研究中获取的鱼卵在河流中的分布特征可为宜昌产卵场定位和产卵规模估算等提供数据支撑。
周雪汪登强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郭杰王珂
关键词:长江中游
四大家鱼幼鱼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被引量:4
2023年
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在种间差异;青鱼和草鱼以缩短反应时滞为主要逃逸策略,随着捕食强度增加,反应时滞下降幅度增大;鲢在低捕食胁迫水平下即表现出显著的缩短反应时滞和增大逃逸角度,高捕食胁迫水平下增加表现为增大逃逸速度;鳙在受到捕食胁迫后以提高逃逸速度为主要应对策略,反应时滞有降低趋势,但响应不显著。
龙珍满朱峰跃段辛斌郭杰俞立雄郑永华唐洪玉
关键词:四大家鱼
捕食胁迫对“四大家鱼”幼鱼生理反应的影响
2023年
本研究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猎物鱼,比较了在无捕食(空白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胁迫0、7、14d后,“四大家鱼”幼鱼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捕食胁迫水平下,“四大家鱼”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COR水平变化程度不同,但变化趋势一致。“四大家鱼”幼鱼的COR水平随着捕食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长的增加显著升高,表现为无捕食组<低捕食组<高捕食组,0 d<7 d<14 d。在血液生化指标中,血清蛋白浓度和总胆固醇(CHO)浓度较为稳定,各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血糖(GLU)浓度和碱性磷酸酶(ALK)在捕食胁迫下升高,甘油三酯(TG)则相反,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四大家鱼”幼鱼会根据捕食风险来增强自身生存能力的方式及调整生理反应。捕食胁迫处理后,“四大家鱼”幼鱼均产生了应激反应,与隔网捕食相比,直接捕食对鱼体生理反应影响更为显著,且随着胁迫时长的增加应激程度也随之增加。各检测指标中,血清蛋白和CHO可能不是捕食胁迫下鱼类应激的敏感指标;COR和GLU的变化最为显著,这可能是为了弥补应激期间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大。
龙珍满朱峰跃郭杰俞立雄郑永华段辛斌
关键词:皮质醇血液生化指标四大家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