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 作品数:9 被引量:155H指数:7
-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走向“后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中国道路与中国价值的出场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自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宣告我们需要创造与"中国道路"相应的"中国价值",而且在于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国特色"时代的来临。"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不仅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化创新成果,更具有溢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普遍意义。立足"矛盾特殊性"和"中国语境"是"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理论旨趣;着重"矛盾普遍性"和"世界眼光"是"后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必然旨归。以"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自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文化之林,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更是世界期待中国贡献之所在。
- 任平
- 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被引量:24
- 2010年
-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地平线上打开马克思主义慈善观具有重大意义。今天,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慈善观,既需要全面梳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慈善思想并与之对接,更需要积极与当代中西方各种慈善理论展开对话,借鉴其合理的思想精华。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立场,反思地解答中国慈善问题,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重要议程。
- 任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被引量:14
- 2013年
- 党的十八大重提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表达和必然旨归。大众化不是依靠理论专家用通俗话语"化大众",而是将实践和理论的创造主体归还大众,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但由于每个时代人民的含义与群众的状况不同,根本利益指向不同,基本愿望和特殊期盼不同,因此,群众路线所面临的主题内涵、功能任务、实现路径和主要形态都需要与时俱进。从革命党向执政党、从封闭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同质性走向差异性,党面临的实践语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能否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造群众路线的新方法、新形态,发挥新的历史功能,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我们既不能因为语境改变而根本否定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并最终被历史抛弃,更不能照抄照搬革命年代群众路线的旧形式、旧路径和旧方法,把群众路线变成愈演愈烈的群众运动,甚至重蹈"文革"覆辙,最终葬送伟大复兴的民族事业。
- 任平
- 关键词:大众化群众路线
- 论差异性社会的正义逻辑被引量:36
- 2011年
- 当前,一个重大的基本事实是:我国已进入一个差异性社会。与阶级对抗性社会、同质性社会相比,差异性社会是一个性质和类型完全不同的社会。人民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上趋于一致,而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方面不断分化,人群分为不同阶层。把握这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差异特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对象,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规范理论构建的主要根据。治理差异性社会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差异的正义"。这一原则既是"差异问题的正义思考",更是"社会正义的中国思考"。坚持"差异的正义"逻辑既需要基于我国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来真切地认识差异的性质、类型、结构和程度,反思和分析差异的根源,更需要坚守差异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历史性,以良序治理差异性社会。
- 任平
- 差异性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被引量:18
- 2010年
- 根据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关系的不同,社会分为同质性社会、异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三种类型。差异性社会理论是关于我们国家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的理论,是规范我们国家未来长治久安、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差异性社会基础上的正义是差异的正义,把握差异的正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差异是必然的,差异的来源必须合理合法,差异本身具有结构性的标准、限高,差异本身是历史的发展。贯彻差异的正义要把握两点:一要所有差异性的人群有没有或能不能建立根本的、长远的、全局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关键的问题;二要平衡各个差异者的利益。
- 任平
- 关键词:公平正义
- 论差异性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未来被引量:15
- 2010年
- "差异性社会"是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基本国情,因而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真实的社会基础和逻辑起点。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趋向一致、而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又相互差异,构成了利益的差异化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民主政治形式。这一形式是一种多元利益间的"和谐政治",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下高度的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各差异性利益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而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则是各个差异性利益之间协商共治的民主形式,包括了国家分权框架和社会治理框架及相互的政治关系。
- 任平王建明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走向差异之途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被引量:6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穿越思想在场的表层而深入历史语境的底蕴,强调一切思想形态对于历史语境、出场路径的深度依赖性。随着时代和空间的出场语境的深刻变化,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理论创新之途表现为走向差异之途,表现为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的相互缠绕。马克思主义出场因而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我们需要确立的出场学观念是:马克思文本意义、文本形态、理论形态是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理论表现。
- 任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出场与差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路径的哲学反思被引量:27
- 2010年
-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内涵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差异性,即如何科学理解因时代、空间、受众的差异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的深刻变化。出场不同于在场;"出场与差异"是马克思主义出场学永恒的主题。由此,我们既要反对把当年马克思思想文本当作超越历史、永恒在场的教条的僵化理解,更要反对"后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时代差异看作是异质性的根本断裂,科学阐明"当年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在资本全球化造就的"中心-边缘"世界两极结构中,既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更要基于本土立场,反思中国问题、创新本土理论;在主体读者选择和阐释话语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叙事既要有真正的哲学方式,更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出场形态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任平
- 关键词:大众化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场者的身份辨识与路径选择被引量:26
- 2011年
-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大众化需要用"理论掌握群众",但不能将"大众化"完全等同于"化大众"。人民大众是"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也应当成为理论创造的思想主体,大众理论不过是人民大众表明自己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方式。而"化大众"的主体则是学术专家和理论权威,大众成为被化的对象,而不是真正的出场者。从"化大众"到真正的"大众化",不仅需要历史观的转变,更需要历史语境本身的变迁。如何确立人民大众作为大众化的真正出场者地位,选择恰当的出场路径、方式和大众形态,无疑成为问题的关键。
- 任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