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秀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救赎
  • 2篇《荒原》
  • 2篇辞赋
  • 1篇电影
  • 1篇形制
  • 1篇形制特征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视角
  • 1篇元朝
  • 1篇元初
  • 1篇元明
  • 1篇智者
  • 1篇骚体
  • 1篇骚体赋
  • 1篇神话
  • 1篇神话结构
  • 1篇受难
  • 1篇题材
  • 1篇题材内容
  • 1篇琼斯

机构

  • 7篇湖南大学

作者

  • 7篇刘秀秀
  • 4篇牛海蓉

传媒

  • 2篇广西职业技术...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云梦学刊
  • 1篇辽东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朝鲜李朝前期的骚体赋被引量:1
2019年
朝鲜李朝前期大致与我国明朝同时,此时汉文骚体赋出现繁盛局面。赋家不仅在辞赋形制上沿袭了楚骚经典意象、意境,更深入探讨骚体赋的句法结构;在题材内容上,从抒情扩大到文化、祥瑞、治道、理学等类,从而使骚怨大大淡化。其盛行的原因,首先得自朱熹《楚辞集注》东传后的影响,其次受我国元、明时期“祖骚宗汉”赋学观的深刻影响,再次,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和赋家遭际也有一定关系。
牛海蓉刘秀秀
关键词:骚体赋形制特征题材内容
“第十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9年
2018年10月20-21日,由中国赋学会主办,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大学辞赋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九十五篇,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一、辞赋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对辞赋本身的规律进行理论概括,如冯小禄(云南师范大学)从三个层面对汉赋审美作出新的诠释;许结(南京大学)发掘《豳风》图及赋所蕴涵的"王政话语"与诗赋的联系,提出了"赋教传统"的理念。有的学者对辞赋创作观念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如牛海蓉(湖南大学)比较了元明两代辞赋复古的差异。
牛海蓉刘秀秀
关键词:辞赋学历史变迁
元明两朝辞赋复古之差异被引量:3
2020年
元明两代是辞赋史的复古时期,元代提出了“祖骚宗汉”的赋学宗尚,明代以“唐无赋”的提法最为人所熟知。但二者复古的内涵却是有差别的,“祖骚宗汉”确定了以楚骚、汉赋为典范的赋学观念,而“唐无赋”则在“祖骚宗汉”的基础上,把六朝骈赋也纳入宗尚的范围,扩大了复古的内涵。从创作实际来说,元赋除祖骚宗汉之外,由于文学的延续性以及赋家文儒相兼的身份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承袭宋朝文赋的作品,成为浦铣“宋、元赋好着议论”的重要依据。明赋则除祖骚宗汉之外,万历以后拟六朝骈赋增多,甚至超过骚体赋,这与当时“文选学”的复兴有一定关系,故“明人赋专尚模范《文选》”。
牛海蓉刘秀秀
关键词:元朝明朝
《荒原》的神话结构意蕴新探
2014年
研究《荒原》的救赎主题,神话是必经的门槛。T.S.艾略特运用"圣杯+金枝"的"神话术"构建诗歌的底层思想结构,建立起"救赎"与"再生"的精神联系,并从人类学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对宗教思想范畴的反思和超越。而着眼于时间循环和生命周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荒原》的非理性神话结构模式体现着史前宗教的"永恒回归"信仰。返回文化生命之源、重现初始完美之境,人与世界的对立再度化为"统一",神话承载的"死而再生"的生命寓意就获得了永恒性的文化指向。
刘秀秀
关键词:《荒原》神话结构救赎
元初南北辞赋创作之比较
2014年
元初南北赋家面对宋金律赋弊端,都以复古振衰救弊,在入元之初就已大力创作古赋,远早于元仁宗恢复科举变律赋为古赋。不过他们的宗尚同中有异:两者都有骚体赋,南方赋家数量多、篇幅短,范围广泛,甚至说理、文化赋也用骚体;北方赋家仍用骚体抒情,但却从字词、句式、感情、手法等多方面拟骚。两者都宗汉,但北方赋家乘元初雄浑之气,大多数题材都讲究层层铺排,夸饰渲染,有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之风;南方赋家则只在铺叙家乡风物的地理赋中宗尚散体大赋。两者都有宋文赋,北方赋家多拟苏轼之赋;南方赋家多宗议论说理的宋朝古赋,有大量"击壤体"的理学赋。此外,两者一北一南,北之沉雄,南之清婉,风格各异。
牛海蓉刘秀秀
“智者受难”的主题变形——论《荒原》中先知形象承载的救赎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智者受难"的哲学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受难的智者一方面承担"积极的罪行",代表了一种"大写的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智者受难又是对人"站起来"之后的反驳和人类泛滥的欲望的有效克制。T.S.艾略特的《荒原》中出现了众多先知或智者形象,或衰老,或患病,或困在笼子里,或丧失预言能力,其命运引证"智者受难"的传统文化主题。诗人以现代诗歌的技法对其进行"变形处理",赋予了这些先知形象以救赎荒原的精神价值。《荒原》表达对文明危机的反思和超越,作为宗教神的耶稣基督也重新被还原为某一繁殖神的神话原型,这就把救赎指向了恢复文化源头的感情、精神和智性的生命。
刘秀秀
关键词:《荒原》先知救赎
电影《红河谷》的经典叙事视角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电影《红河谷》以旁白的形式作为基本叙事策略,叙事者由藏族少年嘎嘎和英国人琼斯共同承担,他们分别代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展现着东方视野下的"洋人世界"和西方视野下的"西藏"(东方)。这构成一种典型的"中西交替"的二元叙事模式。而在"世纪之初"与"西藏"的时空交汇点上,统一于西方殖民入侵引发的民族文化自我重构的历史主题,这种"中西交替"的叙事视角并非对立而恰恰是相辅相成的。《红河谷》采用"中西交替"的二元叙事结构,在一般战争题材的模式框架内实现个性化突破,成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民族文化叙事的典型。
刘秀秀
关键词:《红河谷》叙事视角琼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