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蜜

作品数:13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建筑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长三角
  • 2篇人口
  • 2篇跨界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圈
  • 1篇新区
  • 1篇园区
  • 1篇中国范式
  • 1篇人口流动
  • 1篇社会关系资本
  • 1篇团结
  • 1篇欠发达
  • 1篇欠发达地区
  • 1篇圈层
  • 1篇圈层结构
  • 1篇住房
  • 1篇住房建设
  • 1篇资本

机构

  • 12篇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英国卡迪夫大...

作者

  • 12篇唐蜜
  • 11篇罗小龙
  • 2篇刘晓曼
  • 1篇葛幼松
  • 1篇殷洁
  • 1篇张培刚
  • 1篇肖磊
  • 1篇邹晖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城市规划
  • 1篇中国名城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城乡规划

年份

  • 7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兵地融合:对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探索被引量:5
2022年
与一般都市圈相比,乌鲁木齐都市圈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地方政府两套管理体系,兵地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环境使得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性。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背后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都市圈发展空间等方面有较多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特殊行政体制导致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健全。为更好的实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文章提出构建都市圈协商机制、建立以功能为导向的规划体系、推动兵团体制革新的兵地融合下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同时也为兵地共存地区提供管理和制度上的借鉴,并弥补都市圈研究中有关兵地协调研究的不足。
罗捷罗小龙顾宗倪唐蜜
关键词:乌鲁木齐都市圈
从住房建设透视巨型城市多中心发展——以北京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邹晖罗小龙唐蜜殷洁
关键词:住房建设卫星城镇圈层结构
尺度重构视角下开发区整合转型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4
2022年
1984年以来,开发区成为我国优化城市要素组织的尺度工具。基于尺度重构理论,以江苏省开发区整合转型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案例研究与访谈调研,通过“领域空间—权力层级—治理结构”三个基本维度,构建开发区尺度重构分析框架。研究指出:(1)开发区尺度重构以特定范围内资源要素组织的优化为主线,通过领域空间的构建形成加速要素活动的平台。根据规模工业化、新城化、产业转型等不同时期发展需求,经历了多区合一、区政合一、平台融合三个阶段。(2)开发区通过权力关系重构,在特定尺度形成对于领域与资源的调控能力,包括权力层级重构与治理结构重构两个方面,经历了托管型、合署型、平台型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研究也立足开发区尺度重构历程,探讨中国城市尺度动态的规律。
杨凌凡罗小龙唐蜜顾宗倪刘晓曼
关键词:开发区
城际合作园区转型的制度空间重构机制——以锡沂高新区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立足制度空间视角,基于长三角城际合作园区发展总体规律,从微观实证深入,探讨其3次转型中制度重构与空间重构的互动关系,发现在产业转移、新城扩张与产业转型阶段,城际合作园区形成嵌入、扩张、重构3类典型制度空间模式,空间转型与制度空间重构处于相互影响、交织演进的动态过程;构建转型逻辑框架并指出,制度组织是主体网络的结构化再现,制度规则是其调控要素活动的手段,制度组织与制度规则共同作用推动空间重构;结果表明,“制度−空间”的交替演进、制度主体网络的周期波动、行动者策略选择的差异分层是园区转型发展的主线与基本规律。
杨凌凡罗小龙唐蜜丁子尧
关键词:长三角
大都市区跨界地区空间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本文结合中央—地方政府管治特征,以临沪地区为实证案例,提出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治理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现阶段发展目标和治理主体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在区县级地方政府和省市级地方政府以提升地区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型治理下,跨界地区逐渐兴起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央政府运动型治理下,跨界地区进入以协调区域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随着跨界发展不断深入,跨界地区空间结构由散点式分布转为以开发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空间,最终转型为融入中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研究总结了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各阶段发展的时空格局,提出跨界地区发展的治理逻辑及其动力机制,对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唐蜜罗小龙王绍博
关键词:跨界动力机制
基于共生理论的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基于共生理论,以临京、临沪地区为例,利用Logistic共生函数对北京、上海与其周边城市共生关系进行识别,然后从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探讨区域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与北京相比,上海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度更高,两大都市与周边城市均呈现互惠共生和寄生2种共生关系。②行政等级管理体制的不对等是制约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两区域共生关系不同的重要原因。③临京、临沪共生界面要素联系格局均呈现明显的"交通廊道"特征。与其它周边城市相比,交通廊道重要节点或沿线城市与北京或上海的要素流联系更强,协同共生程度更高。
王绍博罗小龙唐蜜刘峻峰
关键词:共生理论
精明增长背景下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被引量:23
2019年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王绍博罗小龙顾宗倪唐蜜张培刚
关键词:精明增长
四川省欠发达人口大县城镇化动力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四川省欠发达人口大县的城镇化滞后现象尤为严重。本文首先建立数理模型对四川省人口大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然后从中选取安岳县为例,对其城镇化动力指标变量与城镇化水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经济水平、产业发展、政策体制与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深入剖析城镇化动力对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梳理四川省欠发达人口大县的城镇化动力特征,揭示城镇化实质,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唐蜜肖磊葛幼松
关键词:城镇化欠发达地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被引量:6
2022年
在日益复杂餉国际局势下,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开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三角作为国家推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单元,更肩负着“探索发展新路径、以区域发展带动全国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内生驱动力提升、区域空间协同和治理体系建设4方面重点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路径:(1)协同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2)依托科创走廊推动创新型区域建设;(3)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以培育区域参与国际竞合的增长极;(4)深化区域治理体系改革,破解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政策和制度瓶颈,并最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罗小龙朱胜秋唐蜜刘晓曼
关键词:长三角
后郊区化的中国范式及规划应对被引量:3
2022年
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中国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早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郊区化发展新阶段。基于后郊区化理论审视中国郊区空间增长的同时,系统总结我国郊区空间开发模式的演进规律、后郊区化的内涵和特征及未来规划应对。结果表明:中国大都市郊区开发模式已经历4代,当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期,远郊空间变得相对独立,呈现“类城市体”的属性,后郊区化特性明显。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表现,且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中国后郊区化空间呈现明显的本土特点。未来应关注郊区空间的再定位、空间的高效利用、节点间的互动联系及空间治理的转型,推动后郊区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王绍博罗小龙唐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