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伟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陇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英译
  • 5篇翻译
  • 4篇译介
  • 4篇伽蓝
  • 4篇洛阳伽蓝记
  • 4篇《洛阳伽蓝记...
  • 3篇译本
  • 3篇文学
  • 3篇宝卷
  • 2篇叙事
  • 2篇英译本
  • 2篇英译策略
  • 2篇走出去
  • 2篇西传
  • 2篇个案
  • 2篇个案考察
  • 2篇河西宝卷
  • 2篇翻译策略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情感

机构

  • 13篇陇东学院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

  • 13篇姚伟
  • 6篇金倩
  • 1篇施晔
  • 1篇伊维德

传媒

  • 6篇陇东学院学报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戏曲
  • 1篇民族翻译
  • 1篇国际汉学
  • 1篇国际比较文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京剧的早期西传——以司登得英译《黄鹤楼》为例
2020年
京剧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颇为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外译工程"和"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等项目的有效助推下,《秦香莲》《杜十娘》《穆桂英挂帅》等一批优秀的京剧作品相继英译出版。翻译实践的如火如荼也助推了京剧的西传研究。
姚伟
关键词:《秦香莲》中国京剧《穆桂英挂帅》《杜十娘》《黄鹤楼》
河西宝卷英语世界传播考述
2021年
迄今为止,河西宝卷已在英语世界传播30余载,是中国民间说唱文学西传的成功案例。基于史料爬梳的发现以及实际访谈中获得的一手材料,提出西方汉学家是河西宝卷西传的直接推动者。借助梅维恒、乔伟的多维度研究以及伊维德的研究型译介,河西宝卷顺利进入欧美主流图书馆和大学课堂,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甘肃学人的基础性贡献亦不容忽视。正是得益于段平、方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辛勤搜集、整理,西方汉学家的河西宝卷研究和译介才得以实施。河西宝卷的西传之路对弹词、道情等民间说唱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示。
金倩姚伟王思凡
关键词:河西宝卷
论《搜救》的灾难叙事创新
2023年
21世纪以来,作为商业电影体系中支柱类型的灾难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在叙事话语空间和视听美学表达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灾难片的类型化创作模式。由罗志良编剧并执导的灾难救援电影《搜救》无疑是突破灾难救援类型化规制的“破圈”之作,以双线并置的叙事形式同时表现了失踪男孩的搜救行动以及失子家庭的内部危机,表现灾难危机叙事美学的同时,也极大地呈现了道德情感的艺术张力。
姚伟
关键词:道德情感家庭危机叙事张力
郭实猎的《香山宝卷》译介评析--兼论中国宝卷西传的起点被引量:2
2022年
德国传教士郭实猎1833年向西方译介的《香山故事》是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叙事文学作品。韩南认为郭氏所译为《香山宝卷》,但他并未言明考证过程和翻译底本。笔者通过对郭氏译文的细读和比照,确定其翻译底本与同治杭州慧空经房《香山宝卷》相符,并以此为本对他的宝卷翻译特点及影响进行评述。郭实猎的传教士身份、中文水平及其对中国文学、文化传统认知不足等因素使其宝卷译文充斥着删节与误读,制约了他随后的中国叙事文学译介。
姚伟施晔
关键词:中国叙事文学
海外华裔学者译介汉籍过程社会学分析——以王伊同英译《洛阳伽蓝记》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但对海外华裔学者译介汉籍的运作机制关注很有限。文章以“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概念为分析工具,对王伊同英译《洛阳伽蓝记》展开个案研究,指出该项目的发起是王伊同的职业惯习、资本以及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汉籍翻译场域兴起等因素共同促成的;在翻译生产过程中,王伊同本着职业惯习并利用个人资本,积极招募相关行动者进入翻译生产行动者网络,其运作影响了译本的最终面貌。
姚伟姚伟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
构建陇东红色歌谣融入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新模式--以陇东学院为例
2022年
陇东红色歌谣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老区精神”和“南梁精神”在语言层面的重要表达形式,理应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推广和普及。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将《十绣金匾》《毛主席像太阳》《军民大生产》等脍炙人口的陇东红色歌谣融入高校翻译课程体系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更能为陇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辟出蹊径,提升其国内外的影响力。
金倩姚伟
关键词:翻译课程教学
《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以王伊同译本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7年
记载北魏都城洛阳佛教文化兴衰的《洛阳伽蓝记》英译本在西方传播三十余年,颇有影响。该书包含丰富的民俗事象,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文章基于民俗学理论,并以归化、异化翻译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考察王伊同译本采用的民俗事象翻译策略。王译本总体上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力图保留和传递原作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对中国民俗文化对外译介及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汪宝荣姚伟金倩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民俗民俗事象翻译策略
译者惯习理论观照下的《迷宫案》翻译策略研究——以陈来元、胡明为中心的个案考察被引量:2
2018年
翻译社会学中的"译者惯习"理论为翻译研究者解释译者采用的某些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分析工具。陈来元、胡明在《迷宫案》汉译本生产过程中综合运用删减、淡化、增译等翻译方法对原文语言、叙事和情节进行了改写。译者在翻译发起人和20世纪80年代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规范的制约下采用文化改写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的顺从。
姚伟
关键词:翻译规范
中国古代方志翻译策略研究——以王伊同英译本《洛阳伽蓝记》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古代方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的百科全书,历来受到世界史学和地理学研究者们的青睐。然而受困于英译本的普遍缺乏,古代方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未能真正走向世界。《洛阳伽蓝记》译本是我国古代方志外译的成功范例,两个英译本已在英语世界传播30余年,受到西方学者的普遍好评。本文结合方志学的基本知识,对王伊同英译本进行梳理,探索中国古代方志英译策略,助推古代方志"走出去"。
金倩姚伟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英译策略
他乡的“念卷先生”——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2022年
从1999年发表《鹦哥宝卷》英文研究成果到2021年推出《瘟鼠宝卷》《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英译,伊维德教授已结缘中国宝卷22载,出版了24部(含4部选译)宝卷英译,堪称当今西方世界中国宝卷首席翻译家。本访谈依据笔者与伊维德教授历时22个月(2019年11月6日至2021年9月23日)的英文邮件翻译、整理而成,内容涉及伊维德宝卷翻译之缘起、选材、策略、出版及海外传播等问题。伊维德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去韵化”是宝卷翻译之主流,盲目苛求押韵只会造成“因韵害义”;“宝卷”的译名应使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以兼顾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宝卷英译本的传播不能简单套用商业出版社“中间人”的图书传播范式,而应面向欧美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读者,采用“学术出版机构+学术期刊+专业书评人”的传播模式进行推广。伊维德教授虚怀若谷、雅量高致,不仅耐心解答了所有宝卷译介的问题,还对笔者所撰文章进行了细致的评述,附笔致谢。
姚伟伊维德
关键词:宝卷译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