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伏立康唑治疗儿童白血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儿童白血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白血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儿4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行伏立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肝脏损害、低钾血症、肾脏损害、静脉炎及消化道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8%(18/22)、86.4%(19/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4%(11/21)、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3/22),显著低于对照组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白血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具有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张本山吴攀何姗宋娜
- 关键词:白血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儿童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高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检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儿童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218例初诊ALL儿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分析CRLF2表达水平在ALL儿童临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有完整资料的218例儿童ALL中有28例CRLF2高表达。CRLF2高表达组累计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53.6%vs12.6%)(P<0.01),CRLF2高表达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标危组中的CRLF2高表达和低表达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和高危组中CRLF2低表达的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组的儿童(P<0.05)。Cox法分析显示,CRLF2高表达是影响ALL儿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LF2高表达的ALL儿童复发率高,CRLF2高表达是中高危ALL儿童复发高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有必要将CRLF2表达水平作为ALL儿童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 旷文勇李婉丽郑敏翠杨海霞张本山吴攀何珊宋娜李睿娟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发率儿童
- JEB方案治疗23例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分析
- 2018年
- 目的观察JEB化疗方案在治疗儿童卵黄囊瘤术后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23例卵黄囊瘤患儿,年龄6~41(17.13±10.88)个月,男10例(43.5%),女13例(56.5%)。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在所有患儿中,5年内总体存活率(OS):手术+JEB组(80%)>手术+PEB组(50%)>纯手术组(20%)(P>0.05),5年内无并发症存活率(EFS):手未+JEB组(70.0%)>手术+PEB组(12.5%)>纯手术组(0)(x^2=5.694,P=0.032)。结论对于卵黄囊瘤患儿,由于其预后较差,应及时明确诊断,给予手术切除治疗并行JEB化疗方案化疗,可显著提高5年无并发症存活率及大龄儿童5年总体存活率。
- 张本山李婉丽杨海霞旷文勇吴攀何姗宋娜
- 关键词:儿童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发生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Allo-HSCT治疗的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lo-HSCT患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0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中,36例发生LOHC(25.71%)。发生时间为移植后7~116 d,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0 d。持续时间从4~60 d不等,中位时间11 d。2例患者因同时并发其他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导致死亡,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治疗方案包含塞替派、移植术后并发aGVHD、CMV血症的Allo-HSCT患儿发生LOHC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和巨细胞病毒血症是Allo-HSCT患儿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预处理方案含塞替派和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是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
- 宋娜张本山郑敏翠旷文勇何姗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实验组在维A酸、柔红霉素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28天的治疗,试验组患儿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1%vs.82.35%,P<0.05);两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ML-RARα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跟踪随访36个月,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22±3.78)月、(32.08±4.56)月、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1.71±4.21)月、(20.27±3.93)月,随访期内死亡率分别为5.88%、17.64%,试验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能够提高APL患儿的完全缓解率并改善长期生存情况,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为首选方案。
- 张本山杨海霞吴攀何姗宋娜
- 关键词: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三氧化二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伊达比星、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分层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亚砷酸(arsenous acid,ATO)分层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诱导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DA化疗方案巩固治疗,观察组给予IDA、ATRA和ATO分层序贯疗法。观察两组患儿1、2、3、5年的复发率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1、2、3年的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5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最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数<20×10~9/L、心脏毒性、严重呕吐、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炎、肾功能异常、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IDA、ATRA和ATO分层序贯疗法巩固治疗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张本山杨海霞旷文勇吴攀何姗宋娜
-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伊达比星亚砷酸
- 流式细胞术与不同类型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比较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FCM)与多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且均接受SCCLG-ALL-2016方案治疗。在初诊时通过FCM行免疫分型检测以及通过PCR技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和免疫球蛋白(Ig)及T细胞表面受体(TCR)基因重排;治疗dus通过FCM及不同类型PCR技术(RT-qPCR、巢式RT-PCR、多重PCR)进行MRD监测。分析FCM与不同类型PCR技术对MRD监测结果有无差异。[结果]FCM检测MRD阳性率较RT-qPCR和巢式RT-PCR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MRD阳性率较多重PCR高,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03,P<0.05)。RT-qPCR、巢式RT-PCR及FCM技术检测MRD阳性患者均较阴性患者OS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PCR技术检测MRD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O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FCM方法与RT-qPCR或巢式RT-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特异性融合基因均适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MRD监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多重PCR方法检测IG或TCR基因重排进行MRD监测,特异性强,但灵敏度较低。
- 宋娜旷文勇
- 关键词:儿童
-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及BRAF基因突变研究
- 2022年
- 目的总结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儿临床特征,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性分析2019年—2021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6例LCH患儿临床资料,采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方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28例(61%)病灶组织检测出BRAF基因突变,其中26例为V600E突变。BRAF突变与年龄、性别、RO+、MS无关。9例出现疾病进展,均为MS-LCH,其中8例加用阿糖胞苷化疗(其中5例口服达拉非尼治疗),6例好转,1例处于中间反应状态,1例放弃后死亡。结论LCH患儿BRAF基因突变率高,其临床意义需进一步探讨。达拉非尼可能有助于提高二线治疗BRAF基因突变患儿的好转率。
- 邓绍阳杨海霞旷文勇张本山宋娜郑敏翠
-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BRAF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