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亮

作品数:15 被引量:134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机械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5篇列车
  • 15篇高速列车
  • 10篇气动
  • 7篇气动力
  • 4篇头型
  • 4篇流固耦合
  • 3篇定常
  • 3篇多目标优化
  • 3篇空气动力
  • 3篇非定常
  • 2篇大涡模拟
  • 2篇动力响应
  • 2篇声屏障
  • 2篇隧道
  • 2篇谱密度
  • 2篇气动噪声
  • 2篇转向架
  • 2篇列车通过
  • 2篇空气动力学
  • 2篇功率谱

机构

  • 15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车唐山机车...

作者

  • 15篇张亮
  • 14篇张继业
  • 9篇李田
  • 7篇张卫华
  • 6篇张亚东
  • 1篇徐世南
  • 1篇宋琛

传媒

  • 6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计算机辅助工...
  • 1篇动力学与控制...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届全国动...

年份

  • 3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横风下高速列车的非定常空气动力特性及安全性研究
基于三维非定常不可压缩流动的N-S 方程,采用分离涡(DES)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路况中(平地、路堤、桥梁)运行时的某高速列车横风作用下的非定常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各节车气动力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
张亮张继业宋琛张卫华
关键词:高速列车气动力车辆系统动力学
高速列车不同位置受电弓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为研究高速列车不同位置受电弓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列车模型采用八节编组,包括头车、六节中间车和尾车。受电弓为双弓模型,包括一个升弓和一个降弓,安装于第一节中间车的前端或后端,或者安装于第六节中间车的前端或后端。采用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方法对明线无横风环境下运行的高速列车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列车运行速度为350 km/h,得到高速列车不同位置受电弓受到非定常气动力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以及受电弓周围非定常流场结构。结果表明:受电弓安装位置沿列车纵向向后,受电弓气动阻力和升力的时域均值都呈减小的趋势;升弓开口运行时,受电弓气动升力时域均值都小于闭口运行时,升弓滑板气动升力和侧力的波动幅值也都小于闭口运行时;升弓滑板的升力和侧力波动呈现典型的宽频分布特性,其主要频率位于0~300 Hz范围内。
张亮张继业李田张卫华
关键词:高速列车受电弓非定常气动力计算流体动力学功率谱密度
拖车转向架气动噪声数值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拖车转向架作为高速列车最主要的气动噪声声源,由于其结构复杂、细小部件多、周围涡流分布紊乱等,对拖车转向架的气动力和气动噪声认识甚少。采用定常RNG k-ε湍流模型与宽频带噪声源模型对拖车转向架的气动阻力、气动升力和气动噪声声源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非定常大涡模拟与Lighthill声学比拟理论对其进行远场气动噪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较大漩涡存在于空气弹簧与抗蛇形减振器之间、迎风侧轴箱与构架侧梁外侧的邻近区域;气动阻力、气动升力与运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占总气动阻力最大的部件依次为构架(24.02%)、轮对(19.30%)、枕梁(18.08%)、制动闸片、抗侧滚扭杆、制动盘、构架支架和空气弹簧,枕梁的气动升力最大且占总气动升力的157.88%左右;轮对、构架、制动闸片、制动盘、枕梁、垂向减振器、抗侧滚扭杆等凸起部位的迎风侧表面为拖车转向架的气动噪声源,且构架对拖车转向架总噪声的贡献量最多,其次为轮对,然后为盘形制动装置和枕梁,抗侧滚扭杆、垂向减振器、空气弹簧和横向减振器对总噪声的贡献量较少。拖车转向架远场气动噪声是宽频噪声,具有噪声指向性、衰减性和幅值特性等,主要能量集中在28~56 k Hz频率范围内,中心频率为50 Hz、100 Hz、160 Hz在低频部分能量较大且分布规律不随运行速度的改变而变化。
张亚东张继业李田张亮
关键词:高速列车拖车转向架气动噪声大涡模拟
高速列车通过声屏障的流固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张亮张继业张卫华
关键词:高速列车声屏障气动力动力响应
高速列车动车转向架气动噪声数值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为研究高速列车动车转向架气动噪声特性,建立了动车转向架空气动力学模型,采用定常RNG k-ε湍流模型与宽频带噪声源模型对其气动噪声声源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非定常LES大涡模拟与Lighthill声学比拟理论进行了远场气动噪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动车转向架气动噪声源为轮对、构架、牵引电机1、枕梁、垂向减振器、抗侧滚扭杆等结构的迎风侧凸起部位,且构架对动车转向架远场气动噪声的贡献最大,其次为轮对和抗侧滚扭杆,然后为垂向减振器和枕梁,牵引电机1、牵引电机2、空气弹簧和横向减振器对远场气动噪声的贡献较小.动车转向架远场气动噪声是宽频噪声,具有衰减特性、幅值特性和气动噪声指向性.在低频部分能量较大,中心频率为25、50 Hz,且分布规律不随运行速度的改变而变化.
张亚东张继业张亮李田
关键词:高速列车动车转向架气动噪声大涡模拟
超高速列车流线型头型多目标优化设计被引量:29
2017年
为改善高速列车明线运行时的气动性能,建立高速列车流线型头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以高速列车的整车气动阻力和头车最大表面声功率为优化目标,对流线型头型进行多目标自动优化设计。建立三车编组某新型超高速列车的参数化模型,提取头型的五个设计变量,采用ICEM CFD软件脚本文件对列车周围流场区域进行网格自动划分,采用FLUENT软件脚本文件对列车气动力和表面气动噪声源声功率进行自动计算,通过第二代非劣排序的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对设计变量进行自动更新,实现超高速列车头型的自动优化设计。优化完成后,对优化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优化目标的关键设计变量。结果表明,各优化设计变量与两个优化目标的相关性相同,只是相关系数值不同。经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一系列的Pareto最优头型;与原型列车相比,优化后列车的整车气动阻力最多减小2.91%,头车最大表面声功率最多减小7.47%。
张亮张继业李田张亚东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高速列车气动阻力
高速列车流固耦合动力学研究
张继业张卫华李田张亮张亚东
关键词:高速列车流固耦合动力学
高速列车通过声屏障的流固耦合振动响应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三维、非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以及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利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对列车通过时路堤声屏障气动力特性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声屏障上脉动力的变化.建立了高速列车通过路堤声屏障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FLUENT中的滑移网格技术,对声屏障时产生的气动力进行数值模拟,列车速度分别为200km/h、250km/h、300km/h、350km/h.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列车速度下声屏障上气动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分析了气动力沿声屏障垂向和声屏障纵向的变化规律,并拟合了声屏障压力波幅值与列车速度的关系式.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建立了声屏障的结构计算模型,将声屏障上的气动力作为外部荷载加到声屏障上,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
张亮张继业张卫华
关键词:高速列车声屏障动力响应
基于伴随方法的高速列车头型气动优化被引量:7
2017年
为改善高速列车明线运行时的气动性能,基于伴随方法和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技术,开展高速列车头型气动优化设计。采用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技术,避免列车头型优化过程中的网格重复生成,提高头型优化的效率。通过伴随方法求解目标函数对列车头型的敏感度,无须定义任何的头型设计变量,避免人为指定设计变量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将网格变形技术、伴随方法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方法相结合,构建高速列车头型优化设计流程,选取整车气动阻力和尾车气动升力为优化目标,对高速列车头型进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伴随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高速列车的头型优化;优化后,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列车的整车气动阻力减小2.83%,尾车气动升力减小25.86%;气动阻力减小主要位于头尾车流线型部位,中间车和头尾车车体气动阻力基本保持不变;尾车气动升力减小主要位于流线型部位,尾车车体向下的升力绝对值也有所减小。
张亮张继业李田
关键词:气动力高速列车网格变形
格栅对高速列车设备舱散热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研究在裙板不同位置增加格栅对高速列车设备舱散热的影响,建立3种不同设备舱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分别包括原始设备舱、裙板中间增加格栅的设备舱和裙板两端增加格栅的设备舱.基于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利用FLUENT对250 km/h高速列车设备舱的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模拟.对列车上行和下行时设备舱的流场与温度场进行分析,比较在不同位置增加格栅时设备舱内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裙板不同位置增加格栅对设备舱内的温度场影响较大,在裙板中间增加格栅对头车和中间车设备舱的散热不利,建议在裙板两端增加格栅以更有利于设备舱散热.
张亮孔繁冰张继业张卫华
关键词:高速列车设备舱裙板温度场空气动力学传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