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牙合
  • 2篇下颌
  • 2篇下颌运动
  • 2篇错[牙合]
  • 1篇电活动
  • 1篇咬合
  • 1篇下颌运动轨迹
  • 1篇描迹仪
  • 1篇咀嚼
  • 1篇咀嚼肌
  • 1篇肌电
  • 1篇肌电活动
  • 1篇嚼肌
  • 1篇HE

机构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高璐
  • 2篇李天舒
  • 2篇王佳莹
  • 2篇易龙
  • 2篇何媛
  • 2篇徐琳
  • 2篇张琪

传媒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在不同型人群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背景:错畸形者牙列牙弓的不协调直接影响着下颌运动的发挥,甚至会造成颞下颌关节的超负荷,最终发生病变。目的:测量各类型人群的下颌运动特点。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男性1人,女性32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组10人,安氏Ⅱ类错组8人,安氏Ⅲ类错组5人;(2)用描记仪测量各组下颌各运动的轨迹,以及下颌姿势位到牙尖交错位的运动轨迹;(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下颌运动轨迹特点和差异。结果与结论:(1)开闭口、左侧、右侧、前伸运动时,安氏Ⅱ类错畸形组人群右下颌第1磨牙运动轨迹的最大距离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做快速开闭口运动时,正常对照组下颌中切牙切点运动的垂直距离与安氏Ⅰ类错畸形组、安氏Ⅲ类错畸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正常对照组最大距离与安氏Ⅰ类错畸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畸形组右下颌第1磨牙运动的垂直距离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最快开口速度与安氏Ⅱ类错畸形组、安氏Ⅲ类错畸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各组人群息止间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不同型人群下颌中切牙运动轨迹、下颌第1磨牙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不同,因而推断错畸形可以影响下颌运动的方向、范围和速度。
刘玉张琪李天舒付贵源徐琳易龙王佳莹古再丽阿依何媛高璐
关键词:咬合
不同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组10人,安氏Ⅱ类错组8人,安氏Ⅲ类错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1安氏Ⅱ类错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2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何媛张琪李天舒付贵源徐琳易龙王佳莹古再丽阿依高璐
关键词:错[牙合]咀嚼肌下颌运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