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桂林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麦长管蚜
  • 3篇体色
  • 3篇蝗虫
  • 3篇草原
  • 3篇草原蝗虫
  • 2篇东亚飞蝗
  • 2篇内蒙古草
  • 2篇内蒙古草原
  • 2篇飞蝗
  • 1篇亚洲小车蝗
  • 1篇有效积温
  • 1篇治蝗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殖力
  • 1篇体色变化
  • 1篇鸟巢
  • 1篇起点温度
  • 1篇迁离
  • 1篇区划
  • 1篇热激

机构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全国畜牧总站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秦皇岛出入境...

作者

  • 9篇杜桂林
  • 5篇李克斌
  • 5篇曹雅忠
  • 5篇尹姣
  • 4篇刘辉
  • 3篇张泽华
  • 3篇涂雄兵
  • 3篇杜桂林
  • 1篇王玉卿
  • 1篇王冰
  • 1篇郭萧

传媒

  • 2篇昆虫知识
  • 2篇植物保护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亚洲小车蝗在内蒙古草原宜生区划分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研究蝗虫发生的影响因子及其成灾机理,是有效预测其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利用"3S"等技术,根据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特点,建立了内蒙古草原亚洲小车蝗宜生区(HA)划分标准与方法,综合地理特征和草原类型等影响因子,采用ArcGIS数据统计手段,构建了草原蝗虫宜生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亚洲小车蝗宜生区区域划分。结果表明以栗钙土为主要土壤类型,以大针茅为主的草地类型,地上植物量达150~250 kg/hm^2,海拔高度在1 000~1 100 m之间和坡度为0~10°的条件下,宜生区指数(IH)为5,划分为一级宜生区。各影响因子所占权重为草原类型>土壤类型>地上植物量>海拔高度>坡度。此划分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明确草原蝗虫分布区域和发生动态,明确内蒙古草原亚洲小车蝗宜生区空间分布情况,为草原蝗虫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杜桂林杜桂林涂雄兵涂雄兵
关键词:草原蝗虫
影响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主导因素被引量:16
2007年
研究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体色变化生态主导因素,田间红色麦长管蚜种群对不同抗蚜性寄主的反应和自然条件下,不同体色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以及后代种群体色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麦长管蚜种群中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8,29,30,31℃时,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分别为6.66%,38.30%,70.60%和65.24%。麦长管蚜体色变化过程中,温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与光周期和寄主营养的关系甚微。红体色麦长管蚜在不同抗蚜性的品种上其种群消长情况存在差异。田间红绿体色麦长管蚜经2代观测,平均蚜量比值分别为9.96和15.85,生殖力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抽穗期到乳熟期红体色麦长管蚜个体比例随着田间条件的改变逐代升高(分别由第1代的17.55%和14.70%增至第2代的29.80%和42.2%)。
杜桂林李克斌尹姣刘辉曹雅忠
关键词:麦长管蚜体色生殖力
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被引量:5
2008年
研究观测红体色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无性世代各个若虫龄期在14,17,20,23和26℃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结果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而直线回归法计算的变异系数较小,其结果显示红色麦长管蚜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4.478℃和110.662日.度。
杜桂林李克斌尹姣刘辉曹雅忠
关键词: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飞行能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在室内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东亚飞蝗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0h,结果表明:群居型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6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弱,以10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13日龄已具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翔能力无显著差异。散居型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群居型个体。
刘辉李克斌尹姣杜桂林赵萱曹雅忠
关键词:东亚飞蝗飞行能力
红色麦长管蚜生态学及热激蛋白70表达量的研究
麦长管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它分布广、繁殖力强,而且危害时间较长。不仅直接吸食小麦的汁液,还是麦类黄矮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间接地造成严重损失,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已有的研究表明:麦长管蚜有两种生态型,即红体...
杜桂林
关键词:麦长管蚜生态学HSP70
文献传递
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效果被引量:4
2019年
我国在牧鸡治蝗的技术规范和治蝗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牧鸡轮牧周期对牧鸡治蝗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牧鸡治蝗期间鸡群的采食量和补饲用量、地面可食蝗虫质量,采取控制牧鸡半径的手段,利用倒推法对理论轮牧周期和治蝗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半径为150 m的轮牧面积内,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单位鸡群的轮牧周期呈现升高趋势,虫口密度在30头/m^2时的轮牧周期高达7.8 d,以90 d为一个防治周期计算,其防治周期的轮牧次数为11次,单位鸡群(每1000只定义为1个单位鸡群)的理论控制面积为77.77 hm^2,折合每只牧鸡一个防治周期的理论控制面积为0.08 hm^2,并且随着虫口密度的降低,理论控制面积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为内蒙古草原牧鸡治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杜桂林杜桂林马崇勇涂雄兵涂雄兵
关键词:草原蝗虫牧鸡
风雨对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发展的干扰作用被引量:17
2009年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经过2006~2008年的系统观测结果表明,风雨气象因素对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是突出的关键制约因子。一次6~7级大风(平均风速10 m/s左右)可以显著压制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趋势,其种群数量下降65%;在小麦灌浆期的一次强风天气(极大风速达到18.8 m/s),使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直至小麦成熟期未能恢复其种群密度。一次持续10 h的降雨(日降雨量32.2 mm)导致麦长管蚜种群数量骤降80%,并需要7d才恢复到雨前的种群密度。
王冰李克斌尹姣杜桂林郭萧王玉卿曹雅忠
关键词:麦长管蚜种群发展
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雌成虫飞行肌的超微结构被引量:5
2008年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背纵肌具有类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具有1∶3粗细丝比例,每根粗丝由6根细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肌节长度为2.1-3.4μm;7和10日龄时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7日龄群居型肌原纤维直径显著大于散居型。背纵肌内线粒体含量约占肌纤维的20%-43%,两型飞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日龄时群居型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高达42.96%,而散居型的只有22.45%;10日龄群居型线粒体含量为41.32%,散居型线粒体29.98%。上述差异可能是东亚飞蝗群居型成虫飞行能力显著强于散居型成虫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辉李克斌尹姣杜桂林曹雅忠
关键词:东亚飞蝗飞行肌超微结构
粉红椋鸟鸟巢结构和迁离时间防治草原蝗虫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是一种生物防蝗的重要手段,鸟巢结构以及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均影响其对蝗虫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调查新疆地区不同结构的鸟巢中粉红椋鸟数量及其对鸟巢利用率,并结合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分析其对蝗虫的防控能力。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6个蝗虫发生区内,不同结构鸟巢招引效果为砖巢>石巢>天然鸟巢,砖巢、石巢和天然鸟巢招引效果分别为74.8%、71.9%和66.5%。分析粉红椋鸟迁离时间对蝗虫种群密度影响,成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平均达58.4%,幼鸟迁离前对蝗虫的防控效果为88.8%。本文为进一步利用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杜桂林杜桂林马崇勇涂雄兵涂雄兵
关键词:蝗虫粉红椋鸟防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