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波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地下水
  • 2篇地质
  • 2篇适宜性
  • 2篇浅层
  • 2篇淮河流域
  • 1篇地貌
  • 1篇地热能
  • 1篇地热能开发
  • 1篇地热能开发利...
  • 1篇地下水化学
  • 1篇地下水化学特...
  • 1篇地下水质
  • 1篇地下水质量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地源
  • 1篇地质条件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污染

机构

  • 7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7篇胡波
  • 4篇焦团理
  • 1篇李玉明
  • 1篇龚建师
  • 1篇侯香梦
  • 1篇王赫生
  • 1篇李玉明
  • 1篇刘中刚

传媒

  • 2篇地下水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能源技术
  • 1篇节水灌溉
  • 1篇安徽地质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发利用现状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宿州、亳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省内流域面积6.7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又是淮河行蓄洪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区域地下水开采历史、开采现状、开采程度与潜力进行分析,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结果表明:安徽省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时期其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省地下水开采量95%以上。从2018年数据分析看,安徽省的地下水开采集中在淮河流域,开采量为28.82亿m^(3),占全省开采量的96.65%;淮河流域的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为27.52亿m^(3),淮河以南地区开采地下水1.3亿m^(3),是安徽省地下水开采最为集中的地区;流域内地下水开采主要类型为孔隙水,其次为岩溶水,裂隙水最少;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的开采以分散开采为主,而城镇以集中开采地下水为主;尽管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不高,但局部集中大量开采或疏排中深部孔隙水或岩溶水,引发了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等地下水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潜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重视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浪费,防治污染、加强管理,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来支持淮北平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胡波刘中刚
关键词:淮河流域开采历史
涡河流域中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7
2021年
地下水是涡河流域中部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但普遍面临着污染及水质异常等问题.本文在调查采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对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总体为弱碱性水,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_(3)^(-)和Na^(+).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和HCO_(3)^(-)Na·Mg型水为主,中层和深层均以HCO_(3)·SO4·Cl^(-)Na型水为主.(2)基于含水层沉积环境差异及水-岩作用强度不同,地下水化学成分出现明显的垂向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中TDS、Na^(+)、Mg^(2+)、Cl^(-)、SO_(4)^(2-)和HCO_(3)^(-)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a2+平均质量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以水-岩作用为主.水-岩作用以含钠硅酸盐溶解作用为主.人类活动普遍对浅层地下水影响较大,对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影响较小.(4)区内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优于浅层和中层地下水,为避免增加地面沉降及中层微咸水向深层淡水越流的风险,建议合理布局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并合理调控取水量.
郑涛焦团理胡波龚建师侯香梦王赫生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合肥环巢湖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解析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合肥环巢湖地区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浅层地下水测试数据,采用单指标和综合质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质量一般,Ⅰ类水缺失,可直接饮用的Ⅱ和Ⅲ类水所占比例为43.85%,不能直接饮用的Ⅳ和Ⅴ类水所占比例为56.15%。分析认为区内浅层地下水质量受地质营力作用产生的原生指标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次生污染指标的共同作用,一般化学指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最大,超Ⅲ类水单指标贡献率最大为亚硝酸盐,其次为硝酸盐、铁、总硬度、pH等。剔除原生异常指标外,地下水综合质量明显有所好转。
焦团理胡波
关键词:地下水质量贡献率
铜陵市地源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市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资料的收集,总结了铜陵市的地源型浅层地热能赋存情况,并进行了适宜性分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一定参考。
李玉明胡波
关键词:浅层地热资源利用
淮河流域(安徽段)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通过对淮河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污染调查,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检出率相对较低,检出含量也不高,仅局部地段存在超标现象;空间分布...
焦团理胡波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淮河流域
基于AHP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的肥东县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性分区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强化耕地保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研究迫在眉睫。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肥东县为例,在收集分析研究区内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研究区内的368点次水位埋深数据、37组水质数据、1?5万土地利用、水系、地貌轮廓等遥感数据和3 870件土壤样品数据,以水文地质条件为重点,结合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状况,采用AHP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对肥东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农业适宜性综合指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级别分区。从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数分级及结果看,肥东县农业适宜性分区中适宜区所占比重最高,面积为721.50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40.59%;另外三种等级分布较均匀。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为330.73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18.61%,基本适宜区面积为350.42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19.71%,而不适宜农业种植区的面积374.95 km^(2),约占全县土地面积21.09%。研究结果可为肥东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提供改良措施与建议。
胡波焦团理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文地质条件指标体系
舒城县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对舒城县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收集,总结了舒城县不同地形地貌下地质灾害的分布、演化特征,借助研究不同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特征,为预防地质灾害提供一定参考。
李玉明胡波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形地貌
共1页<1>
聚类工具0